己亥大暑:热盛湿重 三伏天养生建议

文 / 人以道立
2019-07-26 06:19

2019年7月23日 10:50:16,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大暑。大暑正值“三伏”中气温最高,日照最强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吃荔枝,喝羊肉汤等习俗。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太阳直射地面的热,称之曰暑。大暑者,一年地面的热此时最大也。太阳的热,为万物生命的原素。此热经秋由地面降入地面之下,经冬则沉而藏于地下的水中。次年交春,由水中与水化合升出地面之际。交夏浮于地面上的天空,再经秋偕地面新到之热,降入地下的水中,此宇宙一年的圆运动也。地面上的天空,此“的”字,注意,言不甚远也。热之能降,金气之力。

大暑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初候,腐草为萤。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卵化而出,故古人认为,萤火虫由腐草变化而成。

二候,土润溽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也就是土壤浸润,空气湿热,气温高,湿度大,整个天候都无比闷热。

三候,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时行以退暑,最热时秋即携大雨来临。

大暑养生

己亥年全年中运为土运不及,主全年气候比较偏燥。厥阴风木司天,主上半年气候风气过胜;少阳相火在泉,主下半年气候火气过胜。己亥年木克土,气克运,为天刑之年。土运不及之年易伤脾、肝、肺。

而大暑时节,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脾怕湿,湿邪最容易影响脾胃,一些脾胃虚弱的人躺着也会中枪,即未吃生冷食物,就莫名其妙地腹胀,不思饮食,肌肉酸懒,便稀腹泄。这是在大暑时节,脾胃虚者无可逃脱的伤脾之证。所以健脾养胃是大暑养生中的重中之重。

健脾祛湿

1、橘皮茶:可以在药店买制好的橘皮,每次取橘皮10克、冰糖适量,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这道橘皮茶具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暑天肚子胀气、消化不好,或者吃饭没胃口时饮用。

2、山药玉米糊:买点玉米粉和山药粉,然后按3:1的比例煮成糊状,食用后对脾胃很好。玉米属于平补的食物,无论是哪种体质的人,都可以适当吃一些。玉米是一种健康粗粮,具有调中健胃、益肺宁心的作用,夏天很多人食欲不好,经常吃点玉米很好。另外,玉米还有辅助降血糖、降血压的作用。

3、冬瓜莲子粥:冬瓜100克,莲子80克,水适量。冬瓜洗净去瓤,切成小块,莲子洗净,同煮成粥。冬瓜利尿消肿,清热祛暑,夏天可以适当多吃。

4、赤小豆薏米粥:赤小豆50克,薏米5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将赤小豆、薏米用水浸泡2小时左右,大米洗净,同煮成粥。薏米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华民族圣人的智慧。夏季万物向外发散,人之身心寒邪基础动摇,运用温补驱寒之法,易去寒病。大暑半个月之后立秋,万物内敛。欲驱寒病,必等来年三之气两个月。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在伏天艾灸,“三伏”暑热,是大自然阳气最强的时候,此时采用艾灸疗法,可以利用自然界中的阳气,来帮助人体鼓舞不足的阳气,驱除体内的阴寒之气,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目的。

艾灸保健穴位:中脘穴、神阙穴

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中脘穴为手太阴、手少阳、足阳明之所生,任脉交会穴。它可以调理一切腑病(胃、胆、胰腺、大小肠),尤以胃病为先,有健脾祛湿、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的功效。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故云“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凡病者首应调和胃气,胃气调和则谷气生,故此穴为养生保健要穴。艾灸时间10~15分钟,最好上午艾灸。

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

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长寿大穴。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艾灸神阙可以调理身体虚损、虚弱的症状。艾灸时间10~15分钟,最好上午艾灸。

炎炎夏日,暑气正盛,平心静气,淡然从容,是安度大暑的最好方式。暑热时节,卧一席榻,

切一角瓜,饮一杯茶,好好享受这个夏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