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艾灸没用?艾灸5大常犯错误,有一样就等于白灸
大暑节气到了,这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来了,从7.22日-8.10日的这20天也被称为“中伏”,这是三伏灸中最宝贵的20天,中医将这段时间定义为“祛病”阶段。因此这段时间需要加大艾灸的量与配穴量,让寒与湿彻底的从我们的身体中被祛除。
不过,做三伏灸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体验到效果的人只有不到4成,艾珍好在收集了接近200名用户回访信息之后,我们大约可以将艾灸无效的原因总结成这5大类,只要解决了这5个大问题,你得艾灸效果会指数级上升。
1.共同的“毛病”:无系统性艾灸!
顺便提一下,三伏灸不同于三伏贴,它可不是三伏贴几贴“药贴”就够的(当然,三伏贴的效果本人持怀疑态度),而是需要系统性、阶段性艾灸,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人一年四季都来艾灸,但像是:三伏灸、三九灸、节气灸这些号称艾灸“黄金时间段”的日子还是要抓住的。
就像是三伏灸,初伏10天,中伏20天(有的年份10天),末伏是10天,这40天(或30天)的时间你至少要有一半的时间进行了艾灸,否则艾灸的效果就不会很理想。初伏灸肺,中伏灸脾,末伏灸肾,这三者都灸好,艾灸才可以将系统性优势彰显出来。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在冬天的“咳、喘”是不是多年的老病,或者是多年的“小疾”积累形成的新病,成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仅仅想要通过三五次的艾灸治愈老病,未免有点太天真了,如果你觉得会有这样的“奇方”,那你距离上当也就不远了。
2. 晚上艾灸的处理方式不当
在之前,艾珍好分享过晚上艾灸应该注意的那些事,晚上艾灸很容易产生“火旺”的症状,失眠、盗汗啥的还算轻的,重一点就出现便秘、各种上火等症状。我们建议的方法是:先进行泡脚,然后搓脚底板,并按压涌泉穴、太溪穴、照海穴、复溜穴(以上步骤被称为“养阴”),然后再进行艾灸,这样才能够做到阴阳平衡。
艾灸是一个好东西,现代人使用他的方法要与时俱进,我们的作息时间与古人不同,艾灸的方式与程序也要有多改变,这样才能将艾灸的功效发挥出来。
3. 总以为灸量大效果更佳!
《刺灸心法要诀》中写道“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这里说的是艾灸量要够,气也要通达,这样才能够治病。但很多灸友是只加量,不注重气的传达。艾灸时讲求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气的传达,人在情绪大悲、大喜、大怒、大饥、大渴时艾灸都会让艾灸的效果打折。
再者说,量大并不适于所有人,很多人问我“艾灸有具体到每一日的模版有吗?”这当然是没有的,如果有也仅仅是参考,因为中医讲求的是“辩证对待”,每个人的灸感是不同的,病的深浅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艾灸时要一边艾灸一边观察,根据被灸者的反应来定量的。如果一味的强调灸量,很可能造成上火等症状,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4. 逮着一个穴位猛灸!
我在推荐穴位的时候,往往是根据一种病症找到3-4个穴位,这些穴位通常都不会在身体的同一部位,基本都是“上下”或者“前后”分布,这是因为人体的经络通常是绵延全身的,灸的穴位越多,越是能将阳气通达人体的全身。
相反,仅仅只灸一个穴位,或者一片穴位,容易造成局部的经络、某条经络阴阳失衡。尤其是女性,经常灸自己的腹部或者腿部,原意是好的,但一直这样就容易造成“上热下寒”、“下热上寒”的奇怪症状,很容易造成心火的过旺。
5. 不知道封穴
封穴是什么鬼?如果你发出这样的疑问,那就证明你所做的艾灸起码在程序上是不完善的。封穴,顾名思义,就是将我们的穴位给“关闭”,与之相对的是“开穴”。
艾灸时,我们可以用精油按揉来开穴(也可以通过按揉、雀啄灸开穴),然后进行艾灸,待艾灸结束后通过“怕打、按揉、轻捶”等方式刺激穴位闭合,通常1-2分钟就够了,最好是灸完一个穴位后进行封穴,然后再灸另一个穴位,如果同时灸数个穴位则可以同时封穴。
如果不封穴,穴位自身关闭的时间较长,人受到风、寒、暑、湿四邪侵入人体的概率增大,很可能造成“艾灸不成反染新病”的尴尬。
以上就是艾灸常犯5种的错误,不知道你犯了几个?现在正值三伏天,也是艾灸的黄金时期,如果你能够及时改正这些常见的错误,艾灸的效果一定会有指数级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