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鲍姑档案
鲍姑,名潜光,葛洪之妻,南海太守鲍靓之女,祖籍东海高城(今河北盐山县),后迁上党(今山西长治市)。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以专治赘瘤和赘疣而闻名于时,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一灼即消,疗效显著,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岭南人民尊称她为“鲍仙姑”。
神农草堂里葛洪和鲍姑的塑像
艾灸
鲍姑的行医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根据《鲍姑祠记》中所记述:“鲍姑用越岗天产之艾,以灸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一些地方志称她制的艾为“神艾”。这里的“艾”指的是当时鲍姑采用越秀山脚下漫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绒进行灸疗。鲍姑所用的红脚艾,别名甜菜子,广州地区称为鸭脚艾。
艾灸其实就是将艾叶捣搓成艾绒后做成艾柱或者艾条,在人体的穴位处熏灸,借助艾火的热力透入肌肤,从而达到治病和保健作用的一种疗法。据《太平广记》所记鲍姑化作乞食老人向人传授医术。艾灸操作简单且效果显著,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寻常百姓都可以在家中自行操作。
鲍姑的故事
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鲍姑上前一看,见她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鄙视她,亦无法找到男人,故而顾影自泣。鲍姑问清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她千恩万谢,欢喜而去。
![](http://img1.9toutiao.com/uploads/20190306/Y4iggvaftp3nx-www.9toutiao.com.jpeg)
据说鲍姑还是中国最早应用种痘术的人。鲍姑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用简便的接痘术,预防当时认为很可怕的、不能治愈的‘天花’病。鲍姑采用这种痘术来预防当时认为最为可怕的传染病‘天花’,对于当时的社会和老百姓而言无疑是有很大的贡献。[1]
深受爱戴鲍仙姑
鲍姑医德高尚,深受群众爱戴。鲍姑死后,为了纪念她,人们在她行医过的地方,多处凿井筑庵,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及其塑像,并留有楹联两幅:妙手回春虬隐山房传医术,就取材红艾古井出奇方;仙迹在罗浮遗履燕翱传史话,医名播南海越岗井艾永留芳。
遗憾的是鲍姑去世后,并没有留下相关的著作,而在其丈夫葛洪所写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有针灸医方109 条,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并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较全面的论述。据分析,葛洪不擅长灸法,他的精力主要集中于炼丹和养生上。《肘后备急方》中收入如此丰富的灸方,可能与擅长灸法的鲍姑有密切的关系。
PS
中国的女医
中国古代女医及其医学成就
除了鲍姑,我国还有不少女医在漫长的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女侍医”义姁、医学解剖的张秀姑、妇科女医谈允贤、外科名医张小娘、医学大家曾懿等。
义姁
据记载,最早的女医是西汉时期的义姁。义姁因医术高超深受皇太后器重,并授予“女侍医”官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宫廷医师。义姁作为宫廷的第一个女性医生,打破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太医院”只有男性医生的传统观念。从汉代开始,女侍医开始逐渐驻足宫廷。①
张秀姑
在古代中国的南朝(公元5世纪),张秀姑就已经对人体进行医学病理解剖,并描绘了人体腹脏图。这比西欧尼德兰外科医生维萨留在 16 世纪出版附有插图的《论人体构造》一书,并创立科学解剖早一千一百多年,比 18 世纪意大利学者莫干尼从事病理解剖早一千三百多年,可以说,中国古代女医张秀姑的医学解剖实践世界第一。②
谈允贤
明朝时期的谈允贤是一名女性医生,且医术高明,深受广大女性患者的欢迎。谈允贤五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将祖父母传授给她的医术和她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完成了《女医杂言》 。
《女医杂言》是现知最早的由女性书写的医学著作,是中医史上较早成熟的个人医案之一,是我国古代不多见的专科医案书。对后世诊治妇科疾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是流传至今一部很有价值的妇科医学专著。
注释:
①主要根据《史记》“义纵传”附记“义姁”所记载资料撰写
②根据[唐]李延寿的《南史》卷35《顾顗之传》编写,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20-9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