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了!孩子艾灸好处竟然这么多,后悔知道的太晚!
孩子艾灸的好处这么多! 1、活血驱寒、小毛病可以少看医生
太阳为天之阳,艾草为地之阳,也就是说,艾草是长在地上的太阳,所以,活血驱寒是艾灸最擅长的,我们也常常用艾灸调理各种气血瘀滞,阳虚怕冷的症状。现代书籍认为艾灸能调治400多种病,但是古人认为艾灸无病不治。
已故的灸法大师周楣生老先生,在《灸绳》一书中写道,把灸法用的非常出神入化,包括刘翔的运动损伤,他认为在运动损伤这块,用艾灸的行气活血,效果会特别好。
小孩崴脚,灸两次,就完全好了。还有些胳膊脱臼了,接好后,对着两侧灸一灸,一般灸完一次就不喊疼了。温经散寒,像感冒、受凉都可以用。
2、补脾益肾、调理胃口多吃饭
这个是从作用上来讲。艾本身就具有火的能量,在中医里火生土,土是脾胃,所以艾具有非常强的补益脾胃的功能,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我们所有吃进去的水谷,要化生为气血,才能被身体所用。
小孩出生时是0,相当于是冬天,3个月相当于春天,6个月是在火的位置,开始是水,后是木,再是火,到火的位置时,由于火可以生土,此时脾胃开始动起来了,能够消化五谷了,所以我们古人一直提倡等孩子到6个月时喂食谷物。
很多孩子在过早的喂食辅食时,伤了脾胃,因为他没有这个火力来化食物,尤其若您身边有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去告诉他,多给孩子去灸灸胃,灸灸合谷穴,把过去伤了的脾胃,慢慢给补回来。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艾灸最大的功能是扶补阳气,主要是扶脾肾的阳气。肾是先天之本,它主管我们生长、生殖和发育,管着我们的生老病死,脾胃就是我们的粮库。所以我们需要扶补先天后天之阳气。
3、清热泻火、不再容易发烧
孙思邈的医案中记载着用灸法给小孩清热。我们知道孩子受寒就会发烧,发烧是我们身体的本能,用发热的方法来驱逐我们身体受到的寒气。
我们的手被门夹了,你会发现你的手会特别的烧灼,这是你身体用热把你的气血都调过来去修补你创口。此时我们借助艾火的力量,节省你身体的能量。
所以我们清热泻火用的最多的就是发烧的孩子、还有急性扁桃腺、腮腺炎、手足口病、反复高烧不退的孩子,就医的同时辅助艾灸比较好,但高烧建议不用。而且,艾灸消肿散结的作用非常大,像风湿、小儿腮腺炎、扁桃腺等等就是运用艾的这种作用。
4、祛风寒、孩子感冒可以少打针
艾草是特别能疏通经络的植物,一个健康的人最主要的是气血充足、经络通畅,当你有这两个条件的时候,亚健康就远离你了。尤其当孩子腹痛的时候,灸一灸,很快疼就没有了。
夏天的空调房是特别容易引起伤风的时候,孩子容易流鼻涕、打喷嚏,这时候你就灸一会迎香、印堂、身柱、合谷,大概10几分钟,孩子的鼻涕就流出来了,你就会看到他脸就红扑扑的,手也暖了。
湿气夏天最多,夏天的时候很多孩子长湿疹,吃寒冷的饮食,伤了脾,造成脾不运化,形成的湿,也要用艾灸,效果好,见效快,孩子也无痛苦。
5、平衡五脏、增强体质、提供免疫力
我们五脏每个脏器都有阴有阳,阳气主功用,阴为阳提供动力。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艾灸能调整我们的阴阳,平衡五脏。
我们用艾最主要来治未病,防病保健,增强体质。这个是历代以来人们所推崇的保健养生之法,包括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他也是用灸法进行预防保健。
小儿保健主要穴位! 1、身柱
幼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患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诸症。灸身柱穴对以上情况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身柱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小儿常灸身柱可提高免疫力,促进孩子生长发育,促进长高!身柱,身体的支柱之意,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被认为通治小儿之病。孩子们艾灸身柱一个月,每次灸5-15分钟,大多是孩子食欲和体重都有明显增加。
身柱灸之可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神、降逆止咳和调理脾胃、促进疲劳恢复的作用,是临床健全神经系统、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小儿诸症的灸治主穴。对于后背经常冷、痛,后背单薄,经常容易伤风感冒,容易见风流泪,就单一个身柱穴,每次10来分钟,可以解决他的问题。
2 、神阙
神阙就是肚脐眼,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艾灸神阙可以调理一切虚损,虚弱的症状。对于先天后天不足的孩子,艾灸神阙是非常有效舒适的保健方法。小孩要保持肚脐不要受凉,肚脐受凉会引起腹痛,因为这里是生命的原动力。
我们给孩子灸肚脐,尤其是脾胃不好的小孩,你摸上去他肚脐这边有许多咕噜的、不清爽,还有就是肚脐这边就一层皮,底下是没有肉肉的。这就是脾特别虚的孩子,我们经常保暖肚脐经常灸一灸。
古代对于夜尿、神气弱、怕黑、容易受到惊吓的孩子可以将盐放在肚脐里垫上姜片,用艾去灸。还有些拉肚子、便秘、疳积的小孩都可以用灸肚脐的方法。我们现在可以悬灸肚脐,来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治疗保健。
3、公孙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脾为后天之母,此穴是脾经联络各脏的穴位,艾灸此穴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积化痞,去湿温阳改善虚寒,虚弱的体质。
它是八脉交会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现在的孩子容易吃的太多,太杂,造成脾的气容易瘀滞,一个星期1-2次灸公孙穴,使得脾经的气血比较充盈,补益脾胃,消积化脾的作用比较好。
尤其是那些不爱吃饭的小孩或者吃完容易腹胀、好咳嗽的孩子,家长可以灸也可以用手去推这个穴位,从脚趾往脚跟的方向去推,去搓的热热的。这个穴位对改善孩子脾虚、食积有非常好的作用。
艾灸有个好处,穴位不用特别精确,它本身就是灸一片区域,只要不离开经络,叫“离穴不离经”,它都起作用。并且公孙穴是个大穴,是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小儿艾灸注意事项! 很多家长更注重给孩子的施灸时间,这个没有一定的时间,要看自己孩子的年龄,配合程度!
2岁的以内的孩子,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热度温温的即可,就是用温和灸,3-5岁的孩子,可以每穴艾灸5-10分钟,也可以大椎和身柱回旋灸一共10-15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关于时间,不要看得很死,要灵活运用,如果宝宝配合的很好,那么我们就多灸一会,如果宝宝不配合,那么我们就只能少灸一会。少灸了,热度还不够,效果肯定会打折扣,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等到宝宝睡觉的时候,我们可以抓紧时间,帮助宝宝施灸。
小儿忌灸三里,不然反生病! 这点以前在文章里提到过,这里再说一遍。古医书说“小儿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病”,是因为足三里有引气下行的作用。处于生长期的小儿乃纯阳之体,生发之气旺盛,长灸足三里使气下泄,可导致生长迟缓、气血不和、易生病,故而孩子不宜常灸足三里。
然而,古医书说的不一定适合现代,古医书指的是正常情况下孩子不宜灸足三里,但如今的孩子很多都已不是纯阳之体,常吃各种冷饮零食,导致体内寒湿气重,导致脾胃虚弱,这种情况适当灸足三里也未尝不可。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孩子最好不要灸足三里,若是孩子出现脾胃虚弱、积食厌食的情况,首选中脘、脾俞、胃俞、四缝、公孙,其次才是适当的艾灸足三里,以配合调理,如有出现腹泻,还要加上神阙。
配合捏脊,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 如果你想用协助艾灸快速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可以尝试配合捏脊。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它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施术时宝宝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从下往上捏四次,然后开始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停几天。
捏脊注意事项: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捏脊提拉穴位: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尿频提膀肮俞、肾俞、肺俞;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
1、活血驱寒、小毛病可以少看医生
太阳为天之阳,艾草为地之阳,也就是说,艾草是长在地上的太阳,所以,活血驱寒是艾灸最擅长的,我们也常常用艾灸调理各种气血瘀滞,阳虚怕冷的症状。现代书籍认为艾灸能调治400多种病,但是古人认为艾灸无病不治。
已故的灸法大师周楣生老先生,在《灸绳》一书中写道,把灸法用的非常出神入化,包括刘翔的运动损伤,他认为在运动损伤这块,用艾灸的行气活血,效果会特别好。
小孩崴脚,灸两次,就完全好了。还有些胳膊脱臼了,接好后,对着两侧灸一灸,一般灸完一次就不喊疼了。温经散寒,像感冒、受凉都可以用。
2、补脾益肾、调理胃口多吃饭
这个是从作用上来讲。艾本身就具有火的能量,在中医里火生土,土是脾胃,所以艾具有非常强的补益脾胃的功能,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我们所有吃进去的水谷,要化生为气血,才能被身体所用。
小孩出生时是0,相当于是冬天,3个月相当于春天,6个月是在火的位置,开始是水,后是木,再是火,到火的位置时,由于火可以生土,此时脾胃开始动起来了,能够消化五谷了,所以我们古人一直提倡等孩子到6个月时喂食谷物。
很多孩子在过早的喂食辅食时,伤了脾胃,因为他没有这个火力来化食物,尤其若您身边有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去告诉他,多给孩子去灸灸胃,灸灸合谷穴,把过去伤了的脾胃,慢慢给补回来。
阳气是生命的根本,艾灸最大的功能是扶补阳气,主要是扶脾肾的阳气。肾是先天之本,它主管我们生长、生殖和发育,管着我们的生老病死,脾胃就是我们的粮库。所以我们需要扶补先天后天之阳气。
3、清热泻火、不再容易发烧
孙思邈的医案中记载着用灸法给小孩清热。我们知道孩子受寒就会发烧,发烧是我们身体的本能,用发热的方法来驱逐我们身体受到的寒气。
我们的手被门夹了,你会发现你的手会特别的烧灼,这是你身体用热把你的气血都调过来去修补你创口。此时我们借助艾火的力量,节省你身体的能量。
所以我们清热泻火用的最多的就是发烧的孩子、还有急性扁桃腺、腮腺炎、手足口病、反复高烧不退的孩子,就医的同时辅助艾灸比较好,但高烧建议不用。而且,艾灸消肿散结的作用非常大,像风湿、小儿腮腺炎、扁桃腺等等就是运用艾的这种作用。
4、祛风寒、孩子感冒可以少打针
艾草是特别能疏通经络的植物,一个健康的人最主要的是气血充足、经络通畅,当你有这两个条件的时候,亚健康就远离你了。尤其当孩子腹痛的时候,灸一灸,很快疼就没有了。
夏天的空调房是特别容易引起伤风的时候,孩子容易流鼻涕、打喷嚏,这时候你就灸一会迎香、印堂、身柱、合谷,大概10几分钟,孩子的鼻涕就流出来了,你就会看到他脸就红扑扑的,手也暖了。
湿气夏天最多,夏天的时候很多孩子长湿疹,吃寒冷的饮食,伤了脾,造成脾不运化,形成的湿,也要用艾灸,效果好,见效快,孩子也无痛苦。
5、平衡五脏、增强体质、提供免疫力
我们五脏每个脏器都有阴有阳,阳气主功用,阴为阳提供动力。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艾灸能调整我们的阴阳,平衡五脏。
我们用艾最主要来治未病,防病保健,增强体质。这个是历代以来人们所推崇的保健养生之法,包括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他也是用灸法进行预防保健。
1、身柱
幼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患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诸症。灸身柱穴对以上情况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身柱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小儿常灸身柱可提高免疫力,促进孩子生长发育,促进长高!身柱,身体的支柱之意,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被认为通治小儿之病。孩子们艾灸身柱一个月,每次灸5-15分钟,大多是孩子食欲和体重都有明显增加。
身柱灸之可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神、降逆止咳和调理脾胃、促进疲劳恢复的作用,是临床健全神经系统、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和小儿诸症的灸治主穴。对于后背经常冷、痛,后背单薄,经常容易伤风感冒,容易见风流泪,就单一个身柱穴,每次10来分钟,可以解决他的问题。
2 、神阙
神阙就是肚脐眼,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艾灸神阙可以调理一切虚损,虚弱的症状。对于先天后天不足的孩子,艾灸神阙是非常有效舒适的保健方法。小孩要保持肚脐不要受凉,肚脐受凉会引起腹痛,因为这里是生命的原动力。
我们给孩子灸肚脐,尤其是脾胃不好的小孩,你摸上去他肚脐这边有许多咕噜的、不清爽,还有就是肚脐这边就一层皮,底下是没有肉肉的。这就是脾特别虚的孩子,我们经常保暖肚脐经常灸一灸。
古代对于夜尿、神气弱、怕黑、容易受到惊吓的孩子可以将盐放在肚脐里垫上姜片,用艾去灸。还有些拉肚子、便秘、疳积的小孩都可以用灸肚脐的方法。我们现在可以悬灸肚脐,来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治疗保健。
3、公孙
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脾为后天之母,此穴是脾经联络各脏的穴位,艾灸此穴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积化痞,去湿温阳改善虚寒,虚弱的体质。
它是八脉交会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现在的孩子容易吃的太多,太杂,造成脾的气容易瘀滞,一个星期1-2次灸公孙穴,使得脾经的气血比较充盈,补益脾胃,消积化脾的作用比较好。
尤其是那些不爱吃饭的小孩或者吃完容易腹胀、好咳嗽的孩子,家长可以灸也可以用手去推这个穴位,从脚趾往脚跟的方向去推,去搓的热热的。这个穴位对改善孩子脾虚、食积有非常好的作用。
艾灸有个好处,穴位不用特别精确,它本身就是灸一片区域,只要不离开经络,叫“离穴不离经”,它都起作用。并且公孙穴是个大穴,是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很多家长更注重给孩子的施灸时间,这个没有一定的时间,要看自己孩子的年龄,配合程度!
2岁的以内的孩子,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热度温温的即可,就是用温和灸,3-5岁的孩子,可以每穴艾灸5-10分钟,也可以大椎和身柱回旋灸一共10-15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关于时间,不要看得很死,要灵活运用,如果宝宝配合的很好,那么我们就多灸一会,如果宝宝不配合,那么我们就只能少灸一会。少灸了,热度还不够,效果肯定会打折扣,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等到宝宝睡觉的时候,我们可以抓紧时间,帮助宝宝施灸。
这点以前在文章里提到过,这里再说一遍。古医书说“小儿忌灸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病”,是因为足三里有引气下行的作用。处于生长期的小儿乃纯阳之体,生发之气旺盛,长灸足三里使气下泄,可导致生长迟缓、气血不和、易生病,故而孩子不宜常灸足三里。
然而,古医书说的不一定适合现代,古医书指的是正常情况下孩子不宜灸足三里,但如今的孩子很多都已不是纯阳之体,常吃各种冷饮零食,导致体内寒湿气重,导致脾胃虚弱,这种情况适当灸足三里也未尝不可。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孩子最好不要灸足三里,若是孩子出现脾胃虚弱、积食厌食的情况,首选中脘、脾俞、胃俞、四缝、公孙,其次才是适当的艾灸足三里,以配合调理,如有出现腹泻,还要加上神阙。
如果你想用协助艾灸快速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可以尝试配合捏脊。
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它具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施术时宝宝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从下往上捏四次,然后开始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停几天。
捏脊注意事项: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捏脊提拉穴位: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尿频提膀肮俞、肾俞、肺俞;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