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把艾灸说明白!

文 / 几许黑发
2018-02-09 14:02

这一次,把艾灸说明白!

导读:最近有朋友在留言疑问,“为什么做了艾灸后感觉很累?” 其实这是经络打通的征兆!

为什么做了艾灸后感觉很累?

艾灸感觉疲劳嗜睡,正是身体开始自我修复的征兆!

继续艾灸下去,气血充足了,身体就会恢复正常。

气血虚弱的灸友易中招

出现这种症状的灸友,大多是气血相对比较虚的人,换句话说,主要肠胃吸收功能不好。

一句话,虚症的人最容易出现此症。

艾灸是通过调动全身气血至病所来达到治病目的,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除湿的作用。

当经络疏通调理师的手,作用于患者身体的某个部位时,患者的气血就会从身体的其他的部位向这里集中,同时,由于患者的身体较弱,身体无法快速生成新的气血补充,这就使得原本供应脏器的气血量一时减少,人就会感觉到累和乏了。

《周易》有说“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也就是说,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会自然聚合在一起。引火归元也是同样道理,当人体元阳充足,在艾火的作用下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一样让虚浮的阳气归位,所以就会感到困倦,这是身体的功能恢复正常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人体各项功能都比较弱的状态下,这种自我恢复功能会消退,而艾灸就相当于我们帮身体尽快恢复这种功能。

多久疲劳感才会好转呢?

要知道,每个人体质不一样,经络敏感不一样,健康程度不一样,好转的速度也不一样!

必须知道的是,腰腿有问题的越灸越感觉腰酸腿疼,或是妇科越灸肚子越疼,此为排病反应,此时需要坚持灸,不然会功亏一篑。

如何改善灸后疲劳呢?

要想永久解决此问题,就要提升人体的饥饿感,增强人体吸收营养的能力,从而能随时制造出大量的气血来。

而提升饥饿感的关键,就是要先通经络,通经络的目的就是排毒。

当你的饥饿感显著提升之时,就是你的身体开始好转之日!

灸了两个月为何从没有饥饿感?

人体的主要能量都是靠吃来得到的,但是吃了还需要吸收了才是最好的补充能量,如果没有饥饿感,那就可能是肠胃吸收不好,可以经常艾灸: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

为什么喝中药不管用呢?

不是中药的问题,而是因为经络不畅通,身体的吸收能力太差了!中药的药力都吸收不了,病怎么能好呢。所以艾灸一定要把脾胃调节好,要吃好喝好才是真的好。

艾灸后不同反应说明书

1、艾灸时出现寒感,甚至灸后会觉得冒凉风,寒性体质的人多会出现这种现象,要多灸。

2、艾灸时出现热感,腹腔发热到后腰往上走到百会,往下走到涌泉。这种属于经络通畅,效果好。

3、艾灸后出现沉感,比较像压了一块大石头。这种现象说明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

4、出现肚子咕咕叫,或者排气,这是促进肠蠕动,帮助排除身体的浊气,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

5、腹部或后腰出油,是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毒素垃圾过多,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

6、灸的过程中有出现手心或足心出冷汗,是排寒气的现象,然后才出的热汗,说明体内寒气重。

7、做完后口干燥,咽喉难受,说明上焦有虚火,做到配合做肩颈灸,疗效会比较好。

8、开始灸很热,过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不热了,那是正常的平台期,还有就是经络适应了,需要用猛火灸。

9、呼吸急促或不顺畅,情绪不稳定、头重,说明心脏功能弱,心肌供血不足、血偏稠。

10、肾脏部位有酸痛感,腰酸腰凉,尿量增加,尿色有变化,代表肾功能不佳,肾气不足。

11、做完艾灸后,脐部有出黄水的现象,这说明有妇科炎症或肠胃炎症。

12、脐下出水泡,是有妇科问题,水泡下还有红点是有炎症。脐周出水泡是肠道湿寒,严重的人会在脐周起一圈硬皮。

13、做完艾灸后全身无力感或增加酸痛,说明体内有风湿,坚持做几次就会消失。

14、做完艾灸后持续出汗,代表体内湿气重,艾为纯阳之火,能帮助排湿去寒。

15、做完几次艾灸会感觉口渴,属典型的上实下虚的症状,在做过几次后出现好转反应;如果感觉病情加重了,建议多喝水,可以3-5天做一次,中间穿插做刮痧,拔罐。

16、出水泡,出红诊是体内的湿毒,血毒过多,越是这样越要灸。

艾灸到底能治多少病

科 名

病 证

常见灸治穴位

呼吸系统

感冒

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

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肺炎

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


支气管哮喘

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里


气管炎

风门、大杼、身柱、隔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化脓灸)


肺结核

体温正常者:肺俞、膏盲、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体温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泽,此病亦早灸长灸


循环系统

高血压

百会(轻灸)、风池、人迎、肝俞、肾俞、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门(足三里、绝骨瘢痕灸)

动脉硬化

大杼、大椎、肾俞、阳陵泉、足三里


冠心病

厥阴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阙、曲池、郄门、大陵、太渊、三阴交、太溪心绞痛发作时,灸郄门、内关、膻中


预防中风

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门、阳陵泉、风市、足三里


心律失常

同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心俞、灵台、肝俞、巨阙、郄门、小海、神门、足三里


血液系统

贫血

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

白细胞减少症

大椎、隔俞、脾俞、足三里、关元


白血病

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心俞、大椎、血海


消化系统

胃溃疡

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

急性胃肠炎

中脘、梁门、水分、大肠俞、温溜、内关、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肠炎

上脘、中脘、梁门、脾俞、偏历、足三里


胃酸过多

中脘、不容、巨阙、膏盲、胃仓、阳陵泉、中封、地机(不用足三里)


胃痉挛

中脘、梁门、章门、巨阙、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内廷


胃扩张

上脘、中脘、气海、至阳、隔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

百会、中脘、大横、气海、胃俞、上巨虚、足三里


十二指溃疡

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胃仓、滑肉门、盲门


阑尾炎

下脘、气海、大巨、大肠俞、温溜、梁丘、阑尾穴、合谷、上巨虚,急性者宜多灸


肝功能异常

至阳、隔俞、胆俞、中脘、阳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

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细菌性痢疾

气海、上巨虚、天枢发热加合谷、曲池;湿重加阴陵泉治愈率90%以上可酌情配:梁丘、昆仑、足三里、大肠俞、次廖、大椎


结肠炎

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


脱肛

百会、命门、次廖、秩边、长强、承山、合谷


腹膜炎

中脘、水分、天枢、气海、水道、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


胆结石

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侧穴治疗


胆囊炎

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双侧穴位


肝脏疾患

期门、中脘、隔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


神经系统

中风(脑出血)

病初发,小艾炷灸百会1~3壮,使血管收缩,足三里、三阴交各灸5壮,降低血压,防止出血

偏瘫(中风后遗症)

天柱、心俞、肝俞、肾俞、曲池上肢瘫:曲池、合谷、臑俞、手三里、阳池下肢瘫:秩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


神经衰弱

百会、风池、大椎、心俞、肝俞、肾俞、中脘、曲池、神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失眠

心俞、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嗜眠

百会、风池、神门、足三里、太冲


三叉神经痛

上支痛:阳白、太阳、悬颅、颊车、列缺、赞竹中支痛:上关、下关、听会、颧髎、合谷下支痛:颊车、翳风、大迎、合谷、侠溪


坐骨神经痛

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灸


脊髓炎

大椎、大杼、身柱、筋缩、肾俞、阳关、次髎、中极、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穴


上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

风池、天柱、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关、尺泽


下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

环跳、髀关、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


泌尿生殖系统

急、慢性肾炎

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

肾病综合征

肾俞、命门、太溪、京门,随症选穴


肾结核

脾俞、肾俞、京门、中脘、水分、足三里


肾萎缩

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关元


膀胱炎及尿道炎

肾俞、膀胱俞、次髎、气海、水道、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金门


遗尿症(夜尿)

肾俞、关元、中极、尺泽、足三里、三阴交


尿血

命门、神门、血海、三阴交、水泉


尿频、尿失禁

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


阳痿症

肾俞、命门、次髎、中脘、关元、中极、足三里、太溪


遗精、早泄

心俞、肾俞、志室、命门、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男性不育症

长灸关元、肾俞、三阴交精子发育不良可用艾卷经常温灸双侧睾丸


内分泌系统

糖尿病

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肾俞、中脘、水泉、气海、阳池、足三里、三阴交

甲状腺功能亢进

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


甲状腺功能减退

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长期施灸


运动系统

风湿性关节炎

肩关节:肩禺、秉风、天宗、肩贞、曲池、条口、肩内陵

肘关节:曲池、天井、尺泽、手三里、小海、合谷

膝关节: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梁丘

踝关节:足三里、昆仑、太溪、解溪、丘墟

肩周炎

天髎、臑俞、天宗、秉风、肩禺、曲池、条口、四渎、外关


脚气

足三里、解溪、绝骨、三阴交、八邪


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关节附近及局部施灸,为必灸之点


落枕

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侧


腕关节综合征

阳池、阳溪、大陵、外关、合谷、曲池、列缺


外科及皮肤科

腱鞘炎

灸局部

乳腺炎(乳痈)

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溃者隔蒜灸疮头,已溃久不收口隔附子饼灸疮口


痔疮

孔最、二白、次髎、秩边、长强(针)、承山


扭伤

局部和对应点灸(在对侧或病灶最痛点相应处)


荨麻疹

风门、身柱、肩禺、血海、足三里、阳交


湿疹

肩禺、曲池、阴陵泉


阴囊湿疹或多汗

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太冲


痤疮

曲池、合谷、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皮肤病

隔俞、曲池、血海


网球肘

用非化脓灸压痛处,直接灸散开多点,多次灸即愈


妇科

子宫位置异常

中脘、气海、阳池、肾俞、气海、三阴交、大敦

子宫痉挛

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


子宫附件炎

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归来


月经不调

肝俞、肾俞、次髎、关元、归来、三阴交、太冲,


痛经

气海、归来、命门、次髎、秩边、中都、地机、三阴交、水泉


功能性子宫出血

隔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隐白、大敦(单灸隐白、大敦或选一穴)


绝经期综合征

肾俞、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有良效


不孕症

关元、子宫、胞户、命门、次髎、肾俞、三阴交、地机,长期施灸


子宫脱垂

百会、关元、气海俞、三阴交


乳汁不足

膻中、乳根、中脘、阳池、内关、少泽


习惯性流产

关元、肝俞、脾俞、命门,提前施灸、超过流产期


产后出血

血海、大敦


白带多

气海俞、次髎、大巨、关元、中极、地机、三阴交


子宫癌

大椎、肾俞、次髎、关元、归来、筑宾、三阴交,要长期直接施灸


五官科

麦粒肿(目疮)

天柱、风池、身柱、肝俞、阳白、太阳、曲池、合谷、内廷、足临泣,此病频发,可连续施灸

结膜炎

心俞、肝俞、童子髎 、攒竹、曲池、足三里、足临泣,局部用针,远处用灸


角膜炎

天柱、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


视力模糊

太阳、风池、天柱、肝俞、合谷、养老、足三里、光明


视神经炎及萎缩

睛明、球后、承泣、风池、肝俞、光明、足临泣


近视

太阳、阳白、风池、肝俞、足三里、光明


鼻炎

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

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诸、太溪


耳鸣

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诸、太溪


咽喉炎

大杼、风门、大椎、翳风、人迎、尺泽、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盗汗

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


呕吐

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水肿

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腹痛

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

下腹部:天枢、关元、内关、公孙


哮喘

大椎、肺俞、膻中、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心悸

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

大杼、肝俞、肾俞、刺髎、委中、承山


脚跟痛

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


便秘

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身体虚弱

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