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说:寒性体质艾灸这些穴位最有效!
体寒可不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了!中医理论中,“寒”属于八纲辨证之一,包括内寒和外寒两种。
内寒是机体阳气不足,脾肾阳虚,功能衰退形成的类似外寒症候的邪气,又称“虚寒”。主要症状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呕吐腹泻,倦怠喜卧等。
外寒主要发生在冬季,冬季天气寒冷,寒邪侵入体内,会损伤阳气,使脉络收紧,阻滞人体的气血活动。
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黄帝内经》有云:“阳虚则外寒。”阳虚之人,容易感受外寒;而外寒侵入机体,积久不散,又常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内寒的产生。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由此可知,艾叶本就有驱寒的药理作用。艾灸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将艾叶的药理作用加强,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达到更好的保健和调理身体的作用。
调理内寒的艾灸穴位
1、足三里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应用广泛,为全身强壮要穴,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乏、泻胃热的作用。
【脾俞穴】
脾统血,主四肢肌肉,可健脾利湿、益气统血。
【气海穴】
气海穴为先天元气汇集之处,具有益气调气、温中补肾的作用。
【肾俞穴】
肾俞穴与肾脏相应,具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的作用。
2、腰俞配照海,有益肾调经,行气活血的作用。
【腰俞穴】
腰俞穴与肾经沟通,具有调经清热、散寒除湿的作用。
【照海穴】
照海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滋阴清热,调经止痛的的作用。
调理外寒的艾灸穴位
1、陶道配曲池、合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主要作用于外感发热。
【陶道穴】
《针灸甲乙经》有云:“头重目暝,凄厥,寒热,汗不出,陶道主之。”陶道穴可缓解咳嗽,气喘,恶寒发热等不适。
【曲池穴】
曲池穴有清邪热、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的作用,主要作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炎等不适。
【合谷穴】
合谷穴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的作用。主作用于外感邪气导致的不适,是调理外感表证的主穴。
2、中渎配阴市,有通经祛寒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外侧凉麻、疼痛。
【中渎穴】
“中渎穴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的功效”(《中国针灸学词典》)。主要用于调理腰腿不适。
【阴市穴】
阴市穴所在位置是寒湿很容易聚集的地方,常灸此处具有温经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
想要温阳散寒、改善体寒,需要长期的坚持,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作息习惯,搭配合理的穴位艾灸。脾肾阳气足了,抵抗力变强了,身体就会越来越健康。
话说:“十病九寒”,可见寒气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的关键。在我们身边,很多女性天生就体质偏寒,但正是由于太常见,导致很多人对体寒不重视,其实体寒严重的会影响女性的生育以及男性肾功能,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一位北京肿瘤科主任医师就曾对《生命时报》的记者表示:寒性体质更容易患肿瘤。
原因主要为:第一,寒性体质的人通常免疫力低下,不能有效阻挡外部毒性物质的侵入,清除毒素的能力也相对较差,为肿瘤的产生创造了先决条件。第二,寒性体质的人一般血液流动较慢,易形成瘀血和痰浊、气滞相互“勾结”的状况,“痰瘀互结”积滞在某个部位,长期在毒邪的作用下,就容易导致肿瘤的形成。
所以各位寒性体质的朋友要提高警惕了,切勿轻视体寒,一定要及时找对方法调理和缓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