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存疑:热证可灸吗?
一般认为热证不易灸疗,担心火更大,但是自古以来,对于“热证忌灸”和“热证可灸”就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和争论。
热证忌灸的理论最早提出热证忌灸的是《内经》,指出气血阴阳俱盛之人禁用灸法。
张仲景则认为,灸法只适用于阴盛阳虚的寒症,而忌用于阴虚阳盛的热证。如“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本来就已火盛之热证再施以灸法,无疑会助火伤津,导致火邪妄行及气不摄血,进而加重病情。
伤寒论全书中提及“火逆”、“火劫”、“不可以火攻之”、“不可火”等告诫。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反对不论季节、不分部位而大量施灸的做法。
明代汪机《医学原理》指出:若虚极之人,孤阳将绝,脉浮数而大,精神昏短,不能抵敌火气者,不可灸之,灸之即死。
清代陆以湉《冷庐医话》:曾见邪症挟热,因灸而益重,是不可不慎也。
现代《针灸学》: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热证可灸理论《内经》中有“以热治热”、“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的治则,是热病可灸的萌芽。
《难经》:热证在内,以火引火而导之,此宜灸也。
《红炉点要》:灸法祛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说明表里虚实之热证,可用灸法。
热证可灸的基本原理:1、表热可灸,辛香散邪,疏表清热,“火郁发之”;2、里证可灸,引邪外出,透里化热;3、虚热可灸,滋阴助阳,补虚退热;4、实热可灸,散结除瘀,泻实泄热;5、湿热可灸,畅达三焦,化湿引热。
灸法存疑,有相当争论,所以热证时,需要仔细辨证,初学者,不可鲁莽行事,向经验丰富者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