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从何来,艾灸后又去了何处
湿邪是造成现代各种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根本,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
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
所以湿邪不止损害健康,更是毁坏体型容颜的杀手。
一、湿气重的表现
1、舌苔腻,越厚越严重(色白或黄);
2、大便不成形,粘马桶;
3、口粘,口渴了不想喝水;
4、胸脘(两胸之间的中间部位)胀满;
5、头重、身体沉重,四肢浮肿无力;
6、变胖:水液内停形成痰湿胖;
7、面色油光,头皮油腻;
8、尿少浑浊,湿疹反复发作;
9、女性白带增多,妇科炎发病率高。
以上只要符合2个以上,您就得祛湿了。
二、湿气从何而来
1,内生之湿:
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差,食物消化不掉!只会堆积在体内生湿;
2,外来之湿:
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和不科学的生活习惯。
最易造成湿气堆积的生活方式:
①暴饮暴食加重脾胃负担;
②吃各种生冷冰凉食物伤脾阳;
③整天吹冷气阻止汗液排出;
④洗澡后不擦干身体,不吹干头发;
⑤气温过低,衣着过少。
湿气进入我们身体的5个主要通道:
①肩颈部的“大椎穴”;
②前胸的"膻中穴";
③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④腰部的“命门穴”;
⑤脚底的“涌泉穴”。
大椎穴:
膻中穴:
神阙穴:
三、有效祛湿,只需三招
(一)艾灸祛湿
脾属土,当出现湿邪为患的疾病时,调理脾脏就是治根。另外肾脏主水,有“水脏”之称,当肾脏功能异常,体内也会水湿泛滥,所以当务之急是先调脾去湿,再生发肾阳治水。 以艾灸之热“烤”干湿气,是能很好地祛湿的,一般不出2月就能见效。艾灸恰恰是最好的直接补充人体阳气、提高脾肾功能的方法,
艾灸穴位:涌泉、阴陵泉、承山、解溪、丰隆
涌泉穴:
阴陵泉:
丰隆穴:
艾灸祛湿一定要保证灸量,就是你用艾灸排出湿气的量要远大于你体内产生的湿气和从外面进入体内湿气之和。湿气重的人,刚开始灸可能会有刺痛感,坚持灸下去,你会发现整个人都会脱胎换骨。
关于艾灸祛湿的作用,有个灸友的反馈就是最好的答案。
“不知从何时起,身体老是感觉全身乏力,头昏脑涨,体重还莫名增长了快20斤,一度以为自己得了啥绝症,惶惶不可终日,不敢去医院,更不知道看啥科。
偶然听到某位同事抱怨自己湿气重,嚷着要去艾灸之时,这才想着找到一位相熟的学中医的老同学帮我瞧瞧, 他一看我舌头,再问了一些具体症状,就说我寒湿重准没错,还好心给我开了一堆方子。我平时最怕中药,那滋味,梦里都能被吓醒。老同学见状,不禁大笑,说不吃药艾灸也可以,但我得坚持灸。
就这样从开始的以为艾灸是药,到现在灸了快1年,已然自封为灸友中的“老司机。”其实在艾灸2个多月时,之前那些症状就得到了很大改善,后来越灸越舒服,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且逐渐摆脱了“胖子” 的称号,艾灸功不可没。
(二)泡脚方
再介绍一款千年祛湿泡脚方——温胆汤,主治化痰祛湿,还有和胃利胆,痰湿之人可以一试。
组方:茯苓三十克、法半夏六克、陈皮九克、炙甘草六克、竹茹六克、枳实六克。
如果身体寒湿,舌苔雪白,就去掉竹茹。可以用这个方子熬水,然后把药汁兑入温水中,用来泡脚,每天泡两次,每次二十分钟,孕妇忌用。
(三)食补方
推荐山药薏米芡实粥
用怀山药粉、薏米粉和芡实粉混合煮,一般的比例是 山药:芡实:薏米 = 1 : 1 : 1,加温水调成糊状,等锅里的水开了把糊倒进去,用勺子搅拌,再开锅煮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这个方子健脾,比红豆薏米粥效果更好。
四、艾灸后湿气都去了哪
体内湿重的人,用艾灸这个方法非常对口,灸后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脸色和皮肤,都开始一点点变得干净、通透,其实就是水湿的颜色下去了。还会出现排气、打嗝变多,大小便增加,原来舌苔腻,舌边有齿痕,也会慢慢消褪了。
这个水湿去哪儿了呢?一个就是通过排汗排出去了,艾灸后出汗排浊气是一个好现象,尤其是热天更要把握机会。
还有一个就是变废为宝了。因为体内积液本不是废物,因为身体机能出现问题,没办法完成参与身体循环才会变成湿邪。
想了解更多灸疗资讯,或者在线咨询灸疗相关问题
可手机关注:艾灸匠心居 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