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用“心”点亮希望

文 / 啊廖聊养生
2021-08-19 00:54

中西医结合,用“心”点亮希望

——访上海岳阳医院院长周嘉教授

周嘉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师协会心胸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中医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

周嘉院长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胸外科临床科研工作,是中国原创——针刺麻醉临床领域的全国领军人物。2020年获“全国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领导者创新成就奖”

03:00

近年来,微创、精准、快速康复等外科理念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切除病灶并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是外科医生不懈的追求。

从医数十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周嘉教授不断地努力探索,作为心胸外科和针刺麻醉的领军人物,其团队多次创造了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奇迹。

感同身受,从“心”出发

“在我高中时,我母亲被诊断出患有淀粉样变性心肌病,这病就像是给心脏穿上了一件厚棉袄,十分危急。当时唯一可能可以挽救我母亲生命的方法就是心脏移植。但那会儿,唯一成功的就是南非的心脏移植动物实验。这件事坚定了我的意志,我所有的志愿都填了医学。1989年,我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系首届重点班毕业后,选择了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胸外科长期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谈起学医的初衷,周嘉院长陷入了回忆。

1999年,周嘉院长从美国进修学成归来后,在当时新建的仁济医院东院主导建立起心胸外科,2000年成功地主刀实施了第一例心脏移植这“皇冠”级别的手术。

“那时,我对我母亲说‘您就每天开心地生活,要是哪天您心脏真的吃不消了,您儿子我也可以给您做心脏移植了!’今年我的母亲已经90岁了,她淀粉样变的心脏依然健康的跳动着……”周嘉院长笑着感慨道。

即使已经在专业领域内成就斐然,周嘉院长仍不断力求突破。

20世纪70年代,仁济医院曾实施了全球第一例针刺麻醉心脏手术,针刺麻醉具有镇痛、镇静、稳定心率和血压、保护脏器血管等作用,是现代麻醉的有益补充。

这让周嘉院长心向往之,想在针刺麻醉心脏手术领域取得一定的建树。

2005年,周嘉院长主刀的一例针刺麻醉无气管插管心脏手术被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全球报道,让中国原创的针刺麻醉技术重新走向世界。

“如今我若不做,这项技术就可能失传,我有责任把它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原创技术,让更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近年来,国内在大力发展中医药技术,中医针灸是一张“中国名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而针刺麻醉的研究成果,也曾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认为中国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

“我们团队在针刺麻醉用于心脏手术领域处于中国领先地位,这是中国原创的技术。”

说起针刺麻醉的发展历程,可分为:

开创先河期、快速发展期、巩固沉淀期和传承创新期四个时期。据统计,1958-1979年间,全国采用这种清醒状态下用“单纯针刺麻醉”方法进行的外科手术总量达到200余万例,涉及手术种类90余种,针刺麻醉历经了“开创先河”和“快速推进”期;但90年代后,因各种原因导致针刺麻醉逐渐式微。

周嘉院长表示:“但我们仍坚守对针刺麻醉临床应用的信心,2005年起,在继承前人经验和在总结既往针刺麻醉优点的基础上,我们从难度最大的心脏手术入手,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逐一攻克技术难点,将既往‘清醒状态下针刺麻醉心脏手术’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创新改良为‘浅睡眠、自主呼吸状态下针药复合麻醉心脏手术’的‘现代针刺麻醉’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2010年起,周嘉团队将现代针刺麻醉技术运用到肺部手术中,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在心肺手术中,无气管插管的现代针刺麻醉与常规气静全麻的临床结果同期比较,

减少了70%~80%的麻药使用量,减少了大剂量麻药对人体的伤害,减少了术后疼痛及镇痛药物的使用,减少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了住院天数,加快了术后康复,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随着对针刺麻醉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加强,周嘉院长团队发现其具有更广阔的运用前景,现代针刺麻醉技术被扩展运用到颅脑、腹部和盆腔、肛肠、四肢等部位的手术,以及心脏介入手术、胃肠镜手术、深部放射术等,针刺麻醉的效应辐射从手术中扩展至整个围术期。

团队重新确定了现代针刺麻醉的优势病种,明确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制定了临床应用规范和手术指南。上海的针刺麻醉成为全国开展针刺麻醉临床实践的排头兵,成为全国最大的针刺麻醉临床基地。2020年被国家卫健委、中管局评为“全国改善医疗服务最具示范案例”。

中西医结合,将“小管针”推向全世界

随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出征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岳阳医院分队,除对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外,还有中药及针刺、功法、穴位敷贴等中医治疗,打出了中西医结合救治的“组合拳”。

在疫情一线的战场上针灸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院所接管的雷神山感染三科七病区,除了西药、中药治疗外,患者还能享受到针刺、穴位敷贴、功法等中医外治疗法,加速康复。”

但是,在隔离病房里,医生们却是层层防护,戴着护目镜、口罩、双层手套。不光护目镜易起雾,进针时隔着手套不易找准位置,还可能误伤自己。针刺治疗时,往往需要一个护士配合一个医生才能完成治疗。

这该怎么办呢?

于是,坐镇后方的岳阳医院“总指挥”周嘉院长想了个办法——

在传统针灸针的外面加个一次性套管,改良成“管针”。针灸针长10厘米,塑料管做成9厘米,摁在穴位上,尾部一拍,针就进去了。“这支带着‘岳阳智慧’的管针最大的优点是,穴位定位准确,进针迅速方便,又不容易误伤到医生自己的手。”周嘉院长笑着说。

周嘉院长感慨道,此次抗击疫情的实战中,中西医发挥出不同“兵种”的优势——

西医就如同机械化部队,攻城拔寨、攻坚克难、快速推进;中医就如同步兵战队,巩固阵地、清除残余,为机械化部队提供有力保障。“中西医协调作战,带来了最大的优势。”

“互联网+中医药”带来新希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为特色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每年都会有200人左右的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来此学习,医院也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培训基地。

谈及“互联网+中医药”,周嘉院长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医发展的模式。

周嘉院长特别提到了5G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举例来说,2019年4月,我院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内上演了一场穿越1866千米的远程医疗会诊。这是迄今为止中国5G医疗跨越两端覆盖距离最远的一次。通过5G网络,患者的病史资料、X线片、CT/MRI图像等,实时地被传到我院会诊中心的4K屏幕前,我院也将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瞬间传至西南黔贵,对当地医生进行远程指导并服务病患。我们也期待通过5G技术、‘互联网+中医药’,能把中医适宜技术以简便的、非常见效的方法传递到更偏远的地方。”

岳阳医院蝉联2018年、2019年度全国公立中西医结合医院绩效考核第一,周嘉院长认为,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应该是“1+1>1”,即一种中医方法加上一种西医方法,取得的疗效一定大于一种纯中医的疗效或一种纯西医的疗效,而所有方法的最终方向,都指向一个目标:让患者能够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