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针灸做麻醉的医生辛育龄:病人让我们把胸腔打开,是何等的信任

文 / 甄比比
2021-02-08 00:08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1970年6月25日,一台肺切除手术正在进行。

而这台手术最特别的地方是,手术的麻醉是用针灸完成的,这种手法的惊人之处是可以在病人清醒状态下实行肺切除。

那一天,针刺“三阳络”穴行肺切除手术获得成功,震惊了国内外。

而主刀这台手术的叫辛育龄,是我国的胸外科大家。

这台手术当时被记入了美国胸外科年鉴,而两年后尼克松总统访华时,特别要求要看手术的全过程。

1972年2月24日,一台右肺上叶切除术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开展,辛育龄在病人前臂外侧扎针捻动做麻醉,而原本全身麻醉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辛育龄仅仅用了72分钟。

更让美国团队震惊的是:

术后,病人还从手术台上坐起来,笑容满面的回答了美国记者的提问。

也正是这台手术,直接推动了我国针灸走向世界。

然而辛育龄这位医学大家,做出的贡献绝不止此。

1921年2月出生的辛育龄从小就在战火中长大,在他16岁那年,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那时的他刚刚考入保定师范学校,但他却弃笔投戎加入了冀中人民自卫军。后来,他被分配到了卫生部后方医院当卫生员,经过培训后成为了一名药剂员。

1939年4月,辛育龄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有一次,因为飞机的轰炸声惊扰了背药的马匹,药品散落一地。

为了安抚惊马,整理药箱,辛育龄的手臂被划出了一道口子,顿时鲜血直流,这时,白求恩为他亲手处理了伤口。

虽然手臂留下了疤痕,但在白求恩身边的日子让他一辈子都不能忘记。

从此,他正式确定了人生理想,他说:“救死扶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如果将来能做一位像白求恩一样的医生,挺好的。”

1947年7月,辛育龄从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医科大附属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大夫。

4年后,辛育龄被我国政府派往苏联医学院学习胸外科技术,回国之后,他掌握了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

回国之后,他来到北京市结核病研究所组建了胸外科,为了给全国医生普及胸外最先进的知识,他开始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为期一年,每期20名。

在他的培养下,一共有300多名胸外的骨干医生去到了全国各地。

当时,我国的晚期肺结核病人经常出现窒息性死亡,他经过不停的研究,创造出了双腔插管麻醉下肺切除手术,并在短短时间内挽救了200多名重症的生命。

除此之外,他还应用支气管残端黏膜外层缝合法,完成了4600多例肺切除手术。

1980年,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方在访华时提出要援建一所现代化医院。

1984年10月23日,中日友好医院正式开院,辛育龄成为了首任院长。

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中日友好医院便成为了当时医院的样板。

可到了1985年,辛育龄便主动辞去了院长的职务,他说:“组织上交给我的筹建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我更愿意专心做一名外科大夫。”

作为一名医生,辛育龄一直是年轻医生的榜样。

那时,肺癌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而且死亡率特别高。

于是,他萌生了用直流电杀灭肿瘤的大胆设想,经过反复试验他提出了不用开刀就能局部杀灭肿瘤细胞的“电化学疗法”。

这种方法因为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所以很快得以大力推广。

而这项国际专利也让很多企业嗅到了商机,纷纷找到辛育龄希望进行合作。

但每一个找上门的企业都被他拒绝了,因为他早已决定要在全国推广这项技术,为此,他办了152次技术培训班,据统计,共有11800人接受了电化学治疗。

而这项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在的放疗技术和消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除了在医学上不停的耕耘突破,他对病人更是贴心到极致。

他每次开胸总是要再洗一下手套让其更加光滑,他对其他医生说,用卵圆钳夹肺的时候要轻柔,能不夹最好不夹,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所以,跟着他的医生们严格遵照着老师的要求:对于不切除的肺尽可能不去钳夹。

辛育龄说:“病人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这是何等的信任啊!”

在他70多岁的时候,一名6岁的患儿在血管瘤手术中因为过敏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

辛育龄当时十分镇定,一直趴在床边,亲自为患儿做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直到患儿心跳、呼吸、意识恢复正常。

而抢救完孩子的辛育龄早已直不起来腰,整整理疗了一周才有所恢复。

还有一次,一个从天津赶过来的患儿病重,辛育龄看见后便每天给孩子熬粥熬汤带过来,直到孩子康复,而那时辛育龄已经80多岁了。

而医院的医生们看到后,从来不觉得意外,因为“他做这样的事太多了。”

这么多年来,辛育龄还有一个习惯:为了减轻病人负担,他坚持不设特需专家号,只设普通专家号。在费用方面,他总是找最适合最便宜的治疗方案,不让患者多花一分钱。

对于自己,他也是这样。

无论国内外开会、讲学,他只有一套西服,同事们都劝他再买一套,而他说,这一套够穿,不用再买。

每一次别人请他吃饭,他都会要求饭菜一定要少。如果是他请客,每次他都会选附近小店,亲自点菜。有人说小店不够档次,他说吃饭这种事情不要浪费。

今年,辛育龄已经100岁了。

而他的从医精神,还在影响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