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穴——合谷
【穴名释义】
肉之大会为“谷”,两处相连为“合”;穴当大指、次指相合处,又食指分开之时,是处出现凹陷,形似深谷,故名合谷。
【定位取法】
在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之中点;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穴性特点】
本穴为大肠经原穴,四总穴之一,“面口合谷收”,为临床治疗表证及头面五官疾患,妇科疾患的常用有效要穴,且具气血双调之功,可用于一切气血病症,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针灸聚英集》: “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背痛,无汗,脉浮,刺合谷。”《千金方》:“合谷,五处,主头风热。”《针灸甲乙经》:“龋齿痛,合谷主之……聋,耳中不通,合谷主之……喉痹,合谷主之。”《针灸大成》言: “难产,合谷(补) ,三阴交(泻) ,太冲。”近人认为,合谷穴可增强宫缩,加速正常产程进展,改善脑血流,提高痛阈。
【主治概要】
1.穴归大肠经,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本穴具清热,疏风解表之功,为临床治疗外感表证的要穴,对热病无汗、汗出伤风、痄腮、喉痹、流行性感冒等病症均有较好疗效。
2.手阳明大肠经行于头面,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穴常用于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目眩、鼻塞鼻衄、鼻渊、耳鸣耳聋、目赤肿痛、牙痛、面瘫、三叉神经痛等病症。
3.阳明经属多气多血之经,合谷穴属阳明,具行气、通络、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胎衣不下等病症。
4.穴属大肠经,本穴具通调肠胃,清热化湿之功,常用于治疗胃腹痛、便秘、泄泻和痢疾等胃肠道疾病。
5.本穴具较强的镇痛之功,为临床镇痛的要穴,对许多内脏痛、器官痛和四肢躯干痛,疗效甚佳。
6.阳明经多气多血,本穴具养血营筋,平熄肝风之效,常用于治疗痉症、痿症等病。
【临床应用举例】
1.感冒本病为临床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为感受风邪所致,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有汗或无汗,鼻塞,流鼻涕,声重,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缓或浮数为临床表现,可分为风寒、风热、暑湿、体虚感冒4种。合谷穴主要用于风寒、风热感冒。
(1)隔姜灸法:在合谷穴上用艾炷隔姜灸,可配合大椎、大杼等穴,各灸2~3壮,每日灸2~3次,中病即止;也可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每日灸1~2次。本法主要治疗风寒感冒。
(2)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以2毫升注射器抽取安乃近注射液0.2~0.5毫升注入穴位,可配合双侧风门穴注同等剂量药物,每日1次。
2.牙痛牙齿疼痛,遇冷、热、酸、甜时加重,可伴牙龈红肿,大便秘结等症,本病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发,牙齿、牙周、牙龈的疾病都可引起本病,多因口腔不洁,或过食辛热,胃热炽盛,或肝火上冲,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风热火毒上攻所致。合谷穴对上、下牙痛均有效,但以下牙痛、胃火牙痛效果更明显。
(1)毫针刺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30号2寸长毫针快速直刺入穴位,针尖朝向上臂,以局部有酸胀感并向腕上放射为佳,可同时配合下关、颊车等穴针刺,留针30~60分钟。本法对胃火牙痛效果尤佳,可同时配合内庭穴。
(2)穴位注射法:穴位常规消毒后,以5毫升注射器抽取柴胡注射液2毫升,注入双侧穴位,每穴1毫升。
3.子宫收缩无力子宫收缩力是分娩过程中最重要的产力,具有节律性、对称性、极性和缩复作用等特点,子宫收缩无力是指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力减弱,致使胎儿娩出困难。
穴位注射法:当子宫口开全后,可用缩宫素0.3~0.5毫升注入穴内,一般来说,胎儿即可顺利娩出。本法主要用于继发性子宫收缩无力。
4.汗症指全身或局部汗出过多。本病可分虚、实,实证汗出可因内有实热,或肝火旺盛,迫津液外溢,或外感致营卫不和所致;虚证汗出可分为自汗和盗汗,白天或夜间均出汗为自汗,睡则汗出,醒则止为盗汗。中医学认为,自汗为气虚,盗汗为阴虚。
温和灸:用艾条温灸双侧合谷穴15~20分钟,可配合复溜。每日1次, 10次1疗程。
5.晕针或晕厥针刺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甚则忽然昏倒,不省人事,醒则如常人。
指压法:用拇指和食指同时协调用力,指压患者的合谷穴,力量由轻至重,直至患者神志清醒为止。
6.腹痛即腹部疼痛,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寒湿或湿热之邪,或饮食内伤脾胃,或情志抑郁,木不疏土,致肠道失于传导,不通则痛,或脾胃虚弱,或脾阳不足,肠道失养所致。
指压法:术者用双手大拇指由轻至重,有节律地按压患者的双侧合谷穴,使患者产生强烈的酸麻胀痛感,直至疼痛缓解。
7.急性扁桃体炎指腭扁桃体的非特异性炎症,且多伴有咽黏膜及咽部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咽痛明显,甚至吞咽困难,扁桃体充血,肿胀甚至化脓,多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中医学称为“急乳蛾”、“喉蛾”。
穴位注射法:以合谷为主穴,配合扶突,穴位常规消毒后,以5毫升注射器抽取板蓝根注射液4毫升注入穴位,每穴2毫升。每日1次,中病即止。
8.偏头痛本病属血管功能性疾病,为颅内外血管调节功能障碍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多痛在一侧,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患者先有倦怠,忧郁感,或眼前闪光,暗点,有时还可出现嘴唇和肢体麻木,失语等症。20~30分钟后,头痛发作,剧烈难忍,但多可自行缓解,常反复发作,有周期性,有家族史,以女性发病率较高。发作前常有一定诱因,如月经不调或情绪波动等。
穴位注射法:取双侧合谷,同时配合双侧三阴交,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山莨菪碱注射液1毫升注入上述穴位,每穴0.25毫升。每日1次, 5次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