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国人都觉得中医无用?看看西方国家是怎么对待中医的

文 / 二蛋家族
2020-11-23 09:18

有人说,只要有中医出现的地方就有谩骂和指责,不管在哪个平台,只要你一提起中医好,那么下面就会有一堆人反驳你。

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从《伤寒杂病论》到新冠治愈,这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粹,为什么就一定要全面否定呢?

在我们国内中医工作者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当我们在网络上吵得不可开交口水漫天的时候,国外却悄悄兴起了一股中医热潮,看到他们对中医的执着与向往,这会让每个国人为之汗颜。

不信?我举几个小例子给你们看看,这些例子很容易找到,绝对不是现编的。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于2018年12月14日发布的标题为 《未来医学:长期被西方科学忽视正在诞生尖端治疗方案的传统中医药》的特别报道:

“以耶鲁大学药理系终身讲席教授郑永齐领导研发团队从传统中草药方制备治疗癌症平台药物PHY906(YIV-906)为例,指出中药将在未来医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已获得美国FDA核准IND,即将进入肝癌国际多中心II期人体临床试验。”

郑永齐教授曾说:"现代医学发展利用还原论思路,不能满足复杂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如何从中国老祖宗的智慧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重点,不能人云亦云一概而论。""我们不要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扔掉。"

郑教授曾是一位改写西方小分子药历史的学术领袖之一,在职业巅峰毅然转向中草药领域深耕近20年,这在西方药理界让许多人所不理解。他强调说"我那时就看到西方药理学的局限,未来医学肯定是结合东方智慧和西方循证科学的医学,这是一块待开发的宝藏。"

你知道吗?当国人还在怀疑自己的传统医学是欺世盗名的"伪科学"的时候,日本人已经申请了《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中的210个古方专利!

日本从中国采购中草药,用我们的原料,用中医的处方。最后做成的药标上汉方的名字,就以10倍价格卖给中国游客!

而我们的国人呢?刚骂完中医,回头就托人从日本抢购大量的汉方药,还夸日本的药就是比国内好用!这可是真事儿!

国外对中医的态度:

在美国,中医,尤其是针灸在美国认可度极高。50个州中,已有44个州批准颁发针灸执照,与此同时,针灸治疗也逐步被纳入美国医疗保险系统;

在德国,Kortzting中医院预约病号要等半年之久,全部费用由保险公司报销;德国现在有三分之一的西药房同时也在销售中药,全国有500多家西医医院设有中医门诊部;

在英国,中医诊所现有3000多家,中医药业在英国拥有的总资产约为1~1.5亿英镑,已成为在英华人除餐饮业之外最大的产业;

在澳洲,有百分之七十的医生,会在治疗以后向患者推荐针灸理疗,几乎所有的医疗保险机构都对针灸调理治疗给予补贴;

在瑞士,政府从1999年3月开始将中医、中药、针灸的费用纳入国民医疗保险之中。

自豪吗?自豪,我们的文化正在传遍世界,我们的文明正在为人类谋福,可我们呢?却恨不得食中医之肉喝中医之血,甚至还想放脚底踩两下,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古代中国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病,可平均寿命却这么低,难道不足以证明中医无用?

如果你真的把这个理论奉若圣典,那我只能说你还真的是傻的可怜,古代寿命低是中药的问题?古有中医十三科,跟现在的医疗体系之完善相比也不遑多让,古代寿命低是战乱的问题,是营养的问题,是没这么多东西吃的问题。

现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唐朝文化在东洋,宋朝文化在越南、明朝文化在韩国、清朝在缅甸,民国在台湾。

是,我们在异族人面前可以说他们是坐井观天,井底之蛙怎能明白大海之浩瀚,跳梁小丑又岂能知晓华夏之雄伟?我们也可以说凡有人烟处皆有我华夏文明,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的文化之魅力。

可是,这些都是说给别人听的,我们当然不能让别人打我们脸,现在关起门来,各位都是我们自己人,我们认真的想一想,好好的反思一下,为什么会有那样一句话流传出来?是不是在某些方面,他们做的真的比我们要好?

我们真的问心无愧吗?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越来越强大。但是,是不是也有很多宝贵的东西被我们给丢掉了?"

"我们中国有什么?我们有农耕文明,我们有诸子百家,我们有《高山流水》《广陵神曲》,我们有书法国画和太极八卦。我们有十二生肖,我们有《诗经》《楚辞》和《孙子兵法》。我们有传统节日,我们有昆曲、豫剧、湘剧、京剧、皮影戏黄梅戏,我们有长城园林和钟塔。我们有传统中医,我们有阴阳五行,我们有剪纸风筝泥人刺绣,我们有四大发明饮食厨艺器物随身衣冠服饰汉……

你都没办法想象,我们到底是多么的富有,可是,我们为此感到骄傲了吗?我们传承了什么?

喝的是美国可乐看的是东洋动漫唱的是韩国歌曲开的是德国汽车-----唐诗宋词,我背了几首?老庄思想,老庄是谁?思想何在?四大名著,看过几页?象棋围棋,下得几手?牛排西餐是高档食品,难道八大菜系数千数万种变化难道不是食物的精华?

国内弃之如糟粕,国外视之若珍宝,起于过往,毁于如今,吾辈之过,子孙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