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特色的海外中医开拓者

文 / 风行健康大课堂
2020-10-13 12:19

汤淑兰正给外国学生上中医课。受访者供图

汤淑兰编写的教材《中成药手册》。受访者供图

汤淑兰今年格外忙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英国几度封锁,她越发“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了。找她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为了看病,有的为了学习中医。她几乎所有时间都坐在电脑前,白天通过网络在线接诊,用中医的理论治疗新冠肺炎的症状,举办讲座,告诉大家如何运用中医知识预防新冠肺炎,晚上则是一对一地授课。她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来找她学中医的人格外多,并且他们都希望能够尽快学会中医的精髓,学以致用。

汤淑兰1991年来到英国。此前,她师从国医大师王绵之,在中国做了4年中医。刚到英国时,她还没有推广中医的念头,只是在兰卡斯特的一家英国医疗中心出诊看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针灸就逐渐风靡英伦,教授针灸的课堂也很多,但是关于中药的教学却并没有。1993年,汤淑兰在曼彻斯特开办了自己的中医诊所,同时也开始给几个慕名而来的学生讲课,传授中医知识。后来,伦敦针灸学校请她去开设中药系,讲授关于中草药的课程。汤淑兰在讲解中草药的用途时,对药材名称使用的不是从中文翻译过来的英文或拉丁文,而是中文拼音,所以直到现在,许多英国以及欧洲学习中医药的外国人谈到中草药和方剂时用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中文发音。很多外国学生为了能读懂《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著作而开始学习中文。这段时间,汤淑兰每周都要从曼彻斯特赶到伦敦去上一次课,一上就是6个小时,路上要花8个小时,非常辛苦,但是她“因为心里喜欢,也不觉得特别累”。慢慢地,越来越多来自英国各地的学生都跑到曼彻斯特找她学习中医。看到这么多英国人对中医求知若渴,汤淑兰决定自己创办一所中医学校,白天看病,晚上教学。

展开剩余70%

汤淑兰说,在英国开办中医学校很辛苦。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是中医的天堂,但是却没有中医师愿意开办学校,因为“时间上划不来”。单是开设中医诊所就非常耗费精力,不仅要看病,“装修、宣传、财务样样都要自己来”。开诊所之外再去教学,就更加需要毅力,“要牺牲所有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汤淑兰说,这些年来她能够坚持全靠内心“对中医的热爱”,她想要和更多人分享中医的理念。她的学生也给了她坚持不懈办学的动力,“他们不管刮风下雨都会来我这儿上课,有的身体不好也坚持来,他们从英国各地乘火车过来听课,还有人专程从爱尔兰、法国赶过来。看到他们这么喜欢中医,我也不能放弃。”

给外国学生上课要用英文,需要事先做大量的准备,汤淑兰常常备课备到天亮。课上得多了,她也开始在当地中医学术杂志用英语发表文章。她说自己的英语完全是在工作中锻炼出来的。通过给学生上课,她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

中医在英国是门很小众的课程。汤淑兰刚开始教课时,很多学生年龄都比她大。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针灸师,会扎针灸但不会用中药治病,所以来学习中医药知识;有的想要半路转行,用中医创业;有的是家庭主妇,孩子长大后没事做,出于兴趣学习中医;还有的是因为被中医治好了病,所以产生了想要更多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念头。

汤淑兰的中医学校最初规模不大,更像是一个以传播中医药文化为主的中医班。汤淑兰说,通过学习中医药,可以让外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学生有二十几个人,一般是利用周末时间,连续学习两天,每天6个小时以上。汤淑兰自己编写了一本《中成药手册》,作为基础教学的教材,学完这本教材后的学生如果还有意愿继续深造,会继续学习方剂。慢慢地,学生越来越多,她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英国其他地区的中医大学,以及爱尔兰、德国、法国、西班牙、波兰等国的中医学校也邀请她去上课。

她创办的“淑兰中医学院”规模也在壮大。现在有100多名学生,分为长期班和短期班。长期班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有二十几名学生。课程有两年制和三年制两种,包括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针灸经络学说、针灸临床学、推拿、拔罐等十几门课。她聘请了十几位全职老师,另外,还从世界各地聘请了二十几位兼职老师,这些老师有的就是她以前的学生。使用的教材很多是她自己编写或参与编写的,除了《中成药手册》,还有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南京中医药大学主译、她作为外籍顾问参与编写的中英对照教材《新编实用中医文库》,以及她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的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教材《中医妇科学》。

为了让海外中医教学更加规范和正规,“淑兰中医学院”2016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创办了一个面向外国人的中医硕博项目。项目一共招了三届学生,现在第一届的5个学生已经顺利毕业,拿到了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博士学位证书。2018年“淑兰中医学院”还得到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的批准,被审定为“中国英国中医中心”。

汤淑兰戏称自己的“淑兰中医学院”是“海外中医高等教育的摇篮”,培养了一批拥有欧洲高等中医学历的人才。她对学生们说:“你们会成为欧洲领衔的中医老师和中医临床工作者。”她告诉记者,中医在中外民间交流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很多外国人因为用中医看好了病,而开始想要了解中国文化,想要去中国。她说:“中医是科学,也是哲学,是艺术。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外国学生学习中医并不会比中国学生更困难。有感觉和悟性就可以学好,语言不通并不重要。”

西格塔·哈特女士从1993年就开始跟随汤淑兰学习中医了,现在她仍然每个月都来一次曼彻斯特,跟汤淑兰学习中药方剂。她已经会开处方了,治好了很多不孕症患者。她告诉记者,以前她的身体状况很差,她最初学习中医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帮助自己,而非广泛地治病救人。汤淑兰为她打开了中医之门,让她在帮助自己的同时也学会了帮助别人,让更多的人身体健康。她说,“中医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知识宝库。西医固然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很多疾病西医无法解释和治疗,中医弥补了西医的缺陷。中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非常强大。学习它也能够学以致用,产生良好的治病救人效果。”

另一位学生萨乌德·哈迪先生在曼彻斯特经营中医诊所已经有20年了,他仍然一有空就会来跟汤淑兰学习。他向记者介绍说,这几年关于不孕不育的求医者越来越多,很多英国患者都寄希望于中医。他用中医治好了很多哮喘、不孕不育等疾病。他感到,“西医成熟到一定程度就会缺乏发展潜力,而中医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中医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丽赛特·桑谢兹在英国也开了一家中医诊所,她来跟汤淑兰学习时,已经有了针灸专业的本科学历。她想跟汤淑兰学习中医药知识,这样可以治疗更多的病症。她的梦想是把中医药推广到她自己的国家。她说,在她的祖国多米尼加共和国,她的祖母有一片很大的土地,希望有一天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种满中药,给当地人看病,让更多的人从中获益。

经过20多年的办学,汤淑兰对自己未来的中医教育之路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她说,不管遇到多少挫折,她都一定要把中医教育进行下去,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推广中医文化。她现在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教育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她希望利用自己的身份和人脉推动中医进入英国教育系统,让从她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拿到英国政府颁发的学历和学位证书。她告诉记者,她会继续联合与她一样愿意传播和推广中医文化的海外中医学者,“一起为中医的发扬光大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一个有特色的海外中医开拓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