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诊有道|侯小兵:中西医结合特色让医院战疫大捷

文 / 健康界
2020-10-11 10:40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当所有人都无法独善其身的时候,医疗行业从业者更是首当其冲,拯救病人于危难之中。尤其是中国的医护人员,在举家团圆的春节时期,4.2万人星夜驰援,背水一战,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一份完美的“抗疫”答卷。

疫情在国内逐渐平息,然而广大医疗机构却时刻不敢松懈。作为医疗机构的管理者,既要为医护人员和患者筑好防疫“围墙”,也要让诊疗秩序逐步恢复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新举措的确立和推进,无不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作为地处北京CBD地区的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疫情之下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模式,闯出了一条颇具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日前,健康界对中医出身的副院长侯小兵进行独家专访,从他的讲述中不难发现,在疫情导致门诊量锐减之际,想要让医院挺过难关绝非易事。

防控院内感染筑起安全“防火墙”

进入8月份,北京已经没有本地新发病例,城市似乎恢复到从前的运转状态,但在全球新冠疫情尚未平息的时候,防控仍然是各行各业的重要任务。侯小兵直言,对医院管理者来说,防控院内感染就像“头顶悬着的一把剑”。在这件事上,自己没有一刻能够松懈。

“在医院就诊的都是抵抗力相对薄弱的病人,院内医护人员是守护他们的人,这就要求在医院这个环境当中,绝不能出现任何纰漏,一旦发生院内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侯小兵说,防控是一道“防火墙”,医院要为医护人员和患者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在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预约就诊的患者都要经过三道“关卡”——实行三级预检分诊:患者在门口首先要提前出示健康码,经过体温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医院,进入各科室分诊台还要进行二次体温检测,同时增加就诊环节的三级流行病学问诊。

侯小兵认为,作为负责临床各科急危重症的快速诊断,急诊科的疫情防控工作尤其重要。为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医院将急诊与门诊大厅进行了物理隔离,设置了专门的通道。医院还在输液区、抢救区、留观区和楼道这四个区域都增设了空气消毒机,尽最大可能给就诊患者更加干净的空气。

在医院里,同样存在较大病毒传播风险的科室还有口腔科,这源于口腔科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会会产生大量水雾、飞沫和气溶胶,很容易将口腔内的病毒喷溅弥散到空气中。为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中所有医护人员都是全副武装:面屏、护目镜、防护服、手套……每个医护人员都接受过专业的院感培训,严格坚持“一患一诊”和诊室终末消毒,确保口腔科诊疗环境的安全性。

从预检分诊到医护人员培训,从消毒排查到医疗废物处置,从疏导患者分散就医到合理布局就诊区域……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始终在努力将防控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最大限度降低院内感染风险,保障医患安全。

强化中西医结合,千方百计吸引患者

如今,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日门诊量和床位使用率已经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50%,但病人就诊量下降对医院运营的影响仍然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这个第一要务之后,管理者不得不考虑医院持续运营问题。

“医院鼓励各个科室对病人应收尽收,只要患者有住院需求,病情也符合要求,都可以收治入院。”据侯小兵介绍,除住院患者外,胃镜、肠镜、支气管炎检查,以及口腔科治疗,病人也需要进行核酸检测,如此规定的作用在于打消患者和医护人员的顾虑,那么这就需要在检测流程上进行提速。

目前,医院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正在加速兴建,初步计划9月就可以投入使用。未来患者一小时内就可以收到核酸检测结果。按照侯小兵的设想,核酸快速检测会给病人带来更多便利,从而留住病人。

吸引病人还需要医院有明显的自身特色。在治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传统中医再一次大放异彩。侯小兵坚信,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一定是未来医学的趋势,这也是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所坚持的发展道路。医院会继续守正创新,弘扬中医文化。

侯小兵说,医院所服务的病人大部分是辖区老年人以及慢性病患者,医院视提高辖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为己任,保持中西医结合特色则让其是在大医院云集的北京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方针。

比如,医院针灸推拿科在保持中医传统项目的优势上,引进现代康复新技术,在疼痛性疾病及瘫痪疾病的治疗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科室在开展针刺疗法、灸疗、罐法等传统针灸项目以及各种推拿诊疗常规项目的同时,还开展了整脊推拿疗法、振腹疗法、立新七针等特色治疗项目,并引进了超声引导下的针刀精准治疗技术。这些项目技术操作安全简便,对很多疾病都有效,受到辖区居民欢迎。

坚持中西医特色还体现在医院人才梯队搭建和科室管理上。在侯小兵的推动下,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中都能找到更加符合医院发展特色的成长路径。具体来讲,就是针灸医生的专科化培养以及专科医生的针灸化视野。

“针灸科医生也要分科分工,比如偏重治疗妇科病,就要多跟妇产科交流,未来朝妇科方向发展,去用针灸的方式治疗盆腔炎、不孕症等疾病,同样,西医专科医生也要学习中医,要具备中医视野,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自己懂得中医知识,也能与针灸科等中医科室的医生配合好。”侯小兵告诉健康界,为了给患者提供完善的治疗手段,医院针灸科医生会走出本科室,下到病区去治疗,其他科室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是把患者分流到针灸科,这样做不仅让“患者不动医生动”,流程简化之后也让疫后复诊有了更大可能。

万米高空救人,彰显以病人为中心

中医出身,在中西医结合领域默默耕耘的侯小兵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去年还结结实实地上过一次热搜。

2019年5月12日,侯小兵搭乘飞机从北京飞往以色列特拉维夫,参加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组织的考察研修项目。飞机起飞4个小时后,广播突然传来“机舱中是否有医生,后仓有乘客需要治疗”的声音。听到广播,正在飞机上闭目养神侯小兵立刻没了睡意。他迅速解开安全带,沿着昏暗的过道来到后仓,看见一位老年女性乘客瘫靠在座椅上,旁边围着一群焦急的乘客和机舱乘务人员。

“您好,我是一名内科医生,有什么能帮上忙的吗?”侯小兵上前向乘务人员表明身份。他了解到这名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突然感到胸闷疼痛难以忍受,含服两次硝酸甘油片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发病旅客面色苍白,经过初步检查,侯小兵认为病人可能是冠心病心绞痛发作。他立刻让乘务员找出一排四人座位,将患者搀扶半卧位躺在座椅上,并拿来氧气瓶给患者带上面罩低流量吸氧,盖上毛毯保温。随后,侯小兵在患者双侧内关穴点压按揉。约三分钟后,患者轻轻睁开眼睛,表示自己胸闷缓解多了。侯小兵也感到患者双手温度回升,他继续给患者按揉穴位。

当时,飞机处在俄罗斯领空。经过初步判断,侯小兵认为患者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便建议飞机继续飞行,无需降落救援。

看到病人转危为安,侯小兵才返回机舱。此时,他发现自己因救助患者而满头大汗。后来有人问他,在飞机上救人怕不怕担风险?他说,救人是医生的本能,那一刻,来不及想别的,心里想的都是救人。

如今,身在管理岗的侯小兵仍然一心为患者,不仅自己会出小夜门诊,也会在就诊流程设置上设身处地去为病人和家属着想。无论是做一名普通的医生,还是医院管理者,侯小兵都将中医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深深刻在心里,以救治病人为己任,为更多病人解除疾病的痛苦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