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气陷,胃阴不足,看中医如何采用针灸方法治疗胃下垂
第一组:
中脘,直刺1.5~2寸,也可透下脘。感应:上腹部有抽胀沉重感。
胃上穴,下脘旁开4寸,沿皮向脐中或天枢方向横刺2~3寸。感应:腹部发胀,脐部抽动,胃部有收缩感。
足三里,直刺或向上斜刺,进针1.5~2寸。感应:酸胀感向下扩散至足背,向上扩散至膝上。
第二组:
胃俞,微斜向椎体,进针1~1.5寸。感应:局部酸胀、麻、抽搐感。
脾俞:方法与感应同胃俞穴。
百会,横刺,向前或向后进针0.5~1.5寸。感应:局部胀痛。
配合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法:平卧,休息片刻,做腹式深呼吸10~20次,使腹壁随呼吸起伏,目的以增强膈肌升降功能,使腹肌收缩加强。
2.仰卧起坐法:平卧,全身肌肉放松,两足平伸,两手置于两腿外侧,离体1~2寸,不用力,以自然姿势起坐至90度,然后再平卧,如此反复3~5次。
3.上肢运动法:平卧,向上伸直上肢,然后向前后左右方向活动5~10次,采用坐位、站立锻炼均可。
功效益气升提,温中健脾和胃。
主治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肝下垂等。
方解,中脘者六腑之会,胃之募穴也,能健脾温中,补气安胃。
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合治内腑,有升清降浊、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之功。
百会为三阳五会之穴,能提气益神,升阳固脱,为治疗人体脏器下垂之要穴。胃俞、脾俞以和中焦,调升降。
胃上穴健脾益胃,升提下陷,专治胃下垂而命名。诸穴相配,共奏升阳举陷、益气温中、健脾和胃之功。
临床应用兼肝下垂者,加刺期门、肝俞。兼肾下垂者,加刺肾俞、京门。兼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加刺公孙、内关、梁门。胃下垂较重者,加刺气海、关元、肾俞。
胃下垂患者,腹肌多不发达,一般都缺乏锻炼,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功能锻炼,对提高和巩固本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在针灸过程中,凡得气快、针感强的疗效较快,对个别患者在针灸后有疲乏感或年老体弱者,则应用多灸少针的方法效果较好。
治疗期间,也应注意饮食宜忌,要少量多餐,多进流食,切忌饱食过量和生冷,饭后要仰卧片刻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