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筋膜学理论探求腧穴作用机制的思路

文 / 百士康医疗设备
2020-03-17 08:05

在数字人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筋膜结缔组织的影像学扫描结果,与传统的经络腧穴分布类似,提出了经络腧穴与筋膜结缔组织高度相关的假说。我们把腧穴的作用机制研究与筋膜学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初步设想出关于腧穴对脏器的效应方面的研究思路。

基于筋膜学理论对腧穴作用机制的探讨

传统针灸学指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汇注、出入、转输分流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的场所;筋膜学理论认为,腧穴,即是人体筋膜结构组织聚集处,能在刺激(针刺)过程中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神经、淋巴、交感)。

我们的假说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神经牵拉刺激:众多感觉神经的末梢和感受器位于结缔组织内刺激牵拉筋膜可产生较强的神经信息;

(2)牵拉扭转筋膜可促进淋巴回流;

(3)牵拉扭转筋膜产生交感神经兴奋和局部血管反应和细胞反应。

我们的假说认为,针刺或按摩等方法刺激腧穴时,对局部结缔组织产生一定牵拉作用,表皮、骨膜、韧带、肌肉、关节等穴区局部都会产生牵拉效应,后者进一步扭动、挤压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促进淋巴液、血液回流,也通过皮神经兴奋启动神经信号的传送,产生神经冲动。穴位功能的发挥与体液流动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而且,另有研究表明,局部筋膜的切断,能显著减弱穴位对其内在脏腑的影响,如“曲池”穴对大肠蠕动功能的影响 和“委中”穴对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都有明显减弱。我们提出,可以运用生物力学技术、流式细胞技术,在尸体上研究针刺经穴穴区局部的筋膜牵拉效应,直观地记录针刺牵拉的范围,该范围中能够被牵拉效应影响各类组织和感受器。

我们初步分析认为,针刺的信息源从强到弱排列顺序是:骨膜-真皮乳头层-关节周围韧带-肌腱-肌肉内膜-脂肪。强调骨膜信息源的重要性,原因有两个:

1、骨膜含有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

2、骨膜神经末梢均为暴露神经末梢,没有副器保护(如环层小体的包膜层和神经纤维的鞘膜)。使以上组织产生信息的针刺部位是疏松结缔组织,因为疏松结缔组织具有强劲的机械传输能力,疏松结缔组织被牵拉时,能够大范围的牵动上述信息源组织,产生较强的信息量。

关于腧穴作用于脏器的机制假说

结合筋膜学内涵和发育生物学理论,我们还认为穴位对脏器的作用与三胚层分化有关。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其外胚层进化为表皮、感官、和中枢神经,内胚层进化为消化和呼吸系统上皮,中胚层进化为运动系统、脉管系、免疫系、以及泌尿和生殖系。中胚层大量未分化的间充质成分,则形成了遍布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结构,构成支持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所有功能组织细胞的结缔组织支架—筋膜。刺激穴位产生的功效,与“穴位-筋膜-三胚层-脏器”等环节有关。

因此,应进行腧穴对不同胚胎发育来源的代表脏器的支持和储备效应的研究,如对胚胎胚外中胚层尿生殖脊、内胚层间充质和中胚层间充质等不同来源的脏器的功能代谢和生命代谢的研究,观察刺激相关筋膜结构对器官功能的作用,期望从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层面解释作用机制。

腧穴效应基于筋膜结缔组织系统功能

筋膜系统,我们称之为“支持与储备系统”,能使生物个体的内部保持稳定的内环境,并对功能细胞不断的进行更新和修复,从而使生物个体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支持与储备系统主要涉及以下4个方面:脊神经反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淋巴自体免疫调控和组织器官修复再生。前2个方面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较多,主要的研究结论是:

1、神经反射调控是指感觉神经脊神经节进入脊髓后角,然后通过中间神经或直接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感觉 中间神经元,提高这两种神经元的兴奋阈值,直到解痉和镇痛的作用。穴位的针灸刺激影响脊髓反射,阻止病理性痛觉信息的传导,实现镇痛和解痉;

2、神经内分泌调控是指感觉神经冲动,经脊髓皮质束达丘脑,向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及皮层下结构发出冲动,再反馈至丘脑,向丘脑发出冲动,阻断上行伤害刺激向皮层传导,丘脑下部发出冲动,激发下丘脑分泌各种调节激素、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穴位的针灸刺激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提高整个机体的应激性。

但是,关于针灸刺激对淋巴自体免疫调控和机体组织器官修复再生机制的影响还没有深入。淋巴自体免疫调控是指机体细胞碎片及大分子物质,进入筋膜毛细淋巴管、淋巴管进入中枢淋巴管器官,激活特异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清除变性细胞。我们推测,针刺腧穴,可以促进筋膜毛细淋巴管对机体细胞碎片及大分子物质的识别和运输。机体组织器官修复再生是指干细胞的定向分化,进而修复损伤脏器细胞。

探索针刺作用对正常筋膜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向定向干细胞分化、定向干细胞向功能细胞分化的促进,功能细胞的修复,器官功能的改善,可以阐释腧穴治疗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机制。比如肥胖症的治疗,就是通过直接刺激皮下筋膜组织,促进脂肪细胞转化为疏松结缔组织。再比如肾功能衰竭,其基本病理表现是肾小球上皮和肾小管上皮的缺失和功能障碍,那么,有针对性的刺激肾筋膜,促进筋膜干细胞向定向干细胞转化,再向上皮细胞转化,有可能是一种不错的穴位针刺干预思路。

还有,以往认为中枢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不能再生,但是从筋膜学角度理解,这些细胞可经定向干细胞和筋膜中的未定向干细胞转化补充。这无疑能为诸如心肌的再生与修复、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进行行肌萎缩等疑难疾病的防治,开辟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总之,我们把腧穴的作用机制研究与筋膜学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初步设想,关于腧穴对脏器的效应方面的研究,可以按照以下5个步骤来进行:

1、通过发育生物学分析找出目标器官的胚胎发育来源;

2、通过普通解剖学和数字解剖学研究找出支持目标器官的筋膜结缔组织分布和结构;

3、在尸体材料上模拟针灸刺激找出对目标器官进行有效刺激的解剖部位;

4、在活体动物上找出与人体对应的刺激点进行动物实验并评价刺激效果;

5、实验性临床应用并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治疗效果。

【版权声明】版权归原创作者(姜雪梅 黄泳 原林)所有,本平台只作分享,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