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名解——任脉腧穴 鸠尾
鸠尾
【别名】 尾翳、 骭、神府、尾眵、骭鹘、骭骭、 臆前。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 1寸。
【特点】 为任脉络穴。
【主治】 心胸痛,翻胃,癫狂,痫证。
【来源】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释词】 鸠为布谷鸟之别名,性喜聚居,故称多人施工为鸠工。古者仲春献鸠以养国老,仲秋授年老者以鸠杖,云鸠性不噎。尾,《说文》:“微也。”乃脊尽处,鸟兽鱼类皆有之。
【释义】 穴在胸骨剑突下。肋骨分歧,如张两翼,剑突中垂,有如禽尾,不曰他鸟之尾,而必喻以鸠鸟之尾者,以鸠鸟之尾常垂善蔽也。中医称剑突为蔽骨,以其掩蔽膈肌也,《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鸠尾心前穴名也,其正当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鸟尾形,故以为名也。”
【提要】 有和中降逆、清心化痰之功。先贤有云,凡穴在隐蔽处多禁针。曾有医误刺此穴致呃格不休者,即伤及膈肌也。气化有伤,则传感失常,而为疾矣。如误刺此穴而为病者,非仅伤及膈肌之质,若影响膈肌之气,致气不通畅,亦作格逆,或致呼气不利,吸气作痛者,亦常有之,术者当慎之。实验研究表明,针刺鸠尾穴对血压有调整作用,对 Ⅲ期高血压效果较好。对失血性休克的动物针刺鸠尾、内关等穴, 30分钟血压即上升,大部分上升幅度可超过 4. 66kPa( 35mmHg)。本穴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并可使唾液的 pH值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