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病案:胃痛3年,中医取穴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洪某,女,42岁。
患者以胃脘部嘈杂灼痛,反复3年而来治。据称患者多年来,因夫妻关系不好,情绪欠佳,精神抑郁,饮食不香,渐至食后胃部不适,食量减少。
以后渐见胃脘隐痛,饱胀,并不断加重,有时嘈杂如饥,胃脘烧灼难受,按之轻压痛,有时干呕,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形体消瘦,心烦善怒,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曾经两次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乃取肝俞、胃俞、中脘、期门俞募同用,行捻转补法,以调理肝胃,取廉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以养阴生津,泻行间、内庭两穴,以清肝胃之热。
经用本方加减出入,间日1次,治疗1个月,胃痛、嘈杂与烧灼热感明显好转,但仍饮食不多,神疲少气,此胃热虽去,气阴未复。
乃用黄芪注射液注射肝、胃两俞穴,以梁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出入治之。连续2个月,症状完全消失,纳食增加,精神好转,经胃镜复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医案出处:邱茂良
根据病史证症分析,证属情志所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灼伤胃阴,故见胃脘嘈杂灼热隐痛等证。肝气失宣,故见胸闷。阴虚则内热,故见心烦、口干、便结。
治当以清养胃阴为主,略参调理气机和胃降逆为辅。在中医验案中,本例是不可多得的针灸病案,值得保存借鉴,启示若能针药结合,对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将大有裨益。
胃黏膜癌肿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变成癌细胞,而是一个多步骤癌变的过程,即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一般来说胃癌前病变主要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往往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从正常胃粘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因此胃癌前疾病主要指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指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微信:zmt2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