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学杂志】内热式针灸治疗疼痛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摘自《中医科学杂志》2018.1 总第235期
作者:王琪翔 王军 钱金龙 陈建华 胡亚洲 陈巍 胡甜甜
【摘要】中国传统针灸治疗各种疼痛的方法已广泛运用了两千多年,并在许多国家中被认可和使用,其中作用原理至今仍不是很明确。近年来我们对“筋膜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特色,基础理论依据充分,在临床应用上也收到了良好效果。用筋膜学说结合并阐释传统的中医经络学说,验证针灸治疗方法的科学性有着相互契合、互相验证的优势,因此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从基础和临床的角度研究并完善对促进古老的中医外治技术是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筋膜学;内热式针灸(内热针);中医外治;作用机制
二千多年来中医用临床针刺和温灸方法治疗疾病,在中国医学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古代医者在给病人做完针刺,再在针尾部加上艾绒点燃,意图使艾球燃烧时产生的温度,通过金属针体传导到人体内的穴位或病灶部位上去,而达到加强治疗疾病和祛除病痛的目的,此法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此后普遍使用,至今仍为流传。
研究方法
传统温针灸治疗方法的局限和不足
我们通过对针刺加艾蒿燃烧导热的温针灸方法进行了动物和人体的实际测试中发现,临床中常用的针刺燃艾温灸的形式看似可行,但是无法把有效的治疗温度传递到人体组织深层的病灶部位。
艾球燃烧加温针灸时的燃烧部分通常温度在300℃-360℃之间,短暂性可产生480℃-550℃的中心部位高温,通过针灸针体的散热区30mm-60mm距离,到达针皮点的温度在60℃±10℃,这样的温度已处于人体组织生理损伤状态的温度,而此时艾蒿燃烧传导到针皮点的60℃±10℃温度进入皮下组织时,皮下组织的水份、组织间液等散热因素很快把针体上传导下来的温度耗散怠尽,测试中曾选用某地生产的一种含银成分高达80%的针灸针(针体直径1.1mm,针身净长度为160mm)。
当艾蒿燃烧后,针皮点温度高达75℃-80℃,而皮下组织10mm处被探测到的温度是37.1℃-37.3℃,继续向针尖部探测,温度保持在37℃,直到艾球火熄灭,针体温度均没有发生升高的改变,同理其他的一些外加热形式的针灸模式,在体内的针体温度均没有发生改变的迹象,针刺加燃烧艾蒿的针灸方法,实际上仅起到针刺和表皮辐射热的作用,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艾球燃烧加热针体时,针体和针尖温度能达到42℃-43℃,是治疗的很好的温度”的无依据说法,电外加热针方法亦是同理。
内热针治疗方法的改良和进步
围绕着针体的产生温热的模式,我们先后采用高压电子射频(微波)技术、高频电磁涡流技术、超声波聚能聚焦技术等几种加热方法,从产品的可行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低成本可推广性等综合方面考虑和分析,证实以上几种产热模式做成内热式针灸针均不理想。
最后我们选用了微细发热体的加热模式,由于开始采用的是简单的全针体加热模式,这种内热针存在着针体针柄全部发热的㢢病,内部器件易损坏等严重缺点,而且由于全针发热,临床上针皮点温度过高会造成医源性损伤,为此我们又研发了双金属的发热形式,即使针体前端1/2处发热,使针皮点和针皮点以上保持常温,皮下治疗区域则能产生临床治疗时所需的温度。
临床应用
在人体组织深层的针体温度在安全范围的任意调节,可以解决临床治疗中灼伤患者皮肤现象,由于内热针在工艺设计上是个内部完全密闭的新型针灸器具,在进行高温高压蒸气消毒或消毒液浸泡时都不会影响针体的内在性能和质量,解决了内热式针灸治疗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适用于各种方式的清洁消毒操作流程。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针体前端的1/2发热,可在人体组织内产生45℃-60℃的连续可调的温度,能使针体产生红外线热辐射功能,针体发热部分在人体内形成一个直径1-1.5cm的柱状热灸区,称之为-热针区域。该温度直接作用于传统经络穴位(筋膜聚集处)和病灶周边筋膜组织,使局部供血、淋巴液、组织液、酶类、脑多肽等充分活跃起来,深层的热灸效应能让人体病理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内热式针灸主动性产生的恒定温度,能使病灶组织内的炎性致痛类物质迅速变性或降解,提高了人体组织的痛阈值,使热针区域和周边组织的气血凝滞,经脉淤阻、筋膜挛缩等临床症候群得以消除和缓解。
通过在临床上的多年应用和观察,确实显示出了传统中医针灸技术和现代电子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显著成效,尤其在软组织损伤,急慢性肌性,肌腱筋膜性劳损,各类骨关节炎症性疼痛(非感染性)及周围神经损伤、压迫、变性等多发性病症方面,有着显著的临床治疗优势,对于某些浅表性肿瘤的治疗也有病例报道,用于针灸减肥的远期疗效优于普通针灸方法。
内热式针灸治疗技术不仅具备了传统中医医疗技术特色,而且是结合了现代高新技术的创新性产物,对中医器械的临床治疗有了一套能定时、定量、定深度的科学的数据统计手段,驳斥中医不科学、不先进、不发展的落后观念。内热式针灸治疗技术本质 上改变了传统针灸老旧的停滞不前状况,使我国针灸这种传统医疗方法,摒弃了陈腐落后、玄密无知的桎酷,向着针灸学的科学化、现代化方面不断发展前进。
我们经过不懈努力和大量的研究,内热式针灸治疗仪和内热式针灸针等相关技术,已分别获得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内热式针灸针国家发明专利号201010216755.7;内热式针灸治疗仪国家发明专利号201010216753.8),并取得国家医疗器械相应的注册证书和生产许可证等,针对常见、多发以各类顽固性疼痛为主要症候群的疾病进行中医现代化临床治疗,必将于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讨论
临床上采取内热式针灸治疗技术治疗膝关节肿痛、改善软骨的病理损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骨性关节炎等多有报道,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岂今仍不明确,中国古籍中所记载的“经络、腧穴”,只是古人限于当时的条件所总结的临床经验与推测的记录,因此有人认为:“中医是古代的经验医术,是不规范,不科学的民间医术”。但是许多中医传统的临床治疗方法在治疗诸多的临床疑难病症时确实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筋膜学理论是从现代生物医学的角度去阐释中医的关键性科学问题,提出经络和穴位的解剖学基础是遍布全身的筋膜支架,组织学基础为非特异性结缔组织。另从发育生物学的角度建立了人体结构的两系统理论:人体是由功能系统和支持与储备系统(筋膜)两部分构成。后者为前者提供内环境支持与新细胞储备,是机体维持较长生命周期的基础。
目前传统中医发展面临着学术思想不统一,与主流医学分离,从业人员水平良莠不齐,诊断不明确,治疗不规范、安全评估欠缺等诸多㢢端,很大地制约了传统中医的健康发展。筋膜学理论的提出是从人体观和方法论的角度促进传统中医发展里程碑式的科学进步,筋膜学理论倡导下的科学环境中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如近年来我们课题组针对筋膜的基础研究取得良好的进展,发表多篇SCI文章。证实筋膜为各种功能细胞 提供稳定的内环境;为细胞的更新、修复提供新生细胞;对全身局部和整体功能进行调控。总之,人体全身的筋膜软性支架是正常功能细胞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的“土壤”。
又如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一种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性慢性痛症,常表现为局部疼痛或牵涉痛,发病率高、发病人群广,被认为是由骨骼肌紧张带内的过度应激点,即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所引发的。MTrPs是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反复发作,不易彻底治愈的主要原因,其病理特征和形成机制复杂。
在目前研究人员提出的多种病理学假说中,较为公认的是simon的激痛点综合假说(integrated trigger point hypothesis),认为诱发因子和易感因子引起运动终板功能异常,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ACh)过度释放,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ACh感受器敏化,使突触后膜持续去极化,导致肌浆网对钙离子持续的释放和吸收,使肌节持续处在收缩状态。这种肌肉收缩是一种恶性循环,持续压迫局部血管,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产生能量危机进而导致炎症和疼痛。
理论上推理内热针治疗打破这种局部缺血缺氧的状态,并可能促进激痛点肌肉松驰,缓解疼痛。但目前内热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的研究还仅停留在临床疗效验证随机实验上,且普遍采用的是由Simons提出的诊断标准,评价手段也都是采用疼痛量表等主观性比较强的指标,缺乏简单可行的客观量化方法,后续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纵观传统和现代所有的中医外治,用筋膜学理论阐释中医外治的生物学效应不外乎包括以下五点:
1、产生损伤因子
手法和针刺对机体组织产生一种轻微损伤,损伤的局部组织均会产生各种损伤因子,这些损伤因子具有促进局部结缔组织中干细胞增殖、分化加强,促进修复,这是机体最基本的功能,这些增殖的干细胞既可以促进局部的修复,也可以在分化前扩散到全身,增加全身活化干细胞分布密度,提升整个机体的功能状况。
2、机械牵拉效应
手法和针刺可产生局部机械牵拉作用,这种牵拉形成对细胞膜张力的影响,可促进细胞 膜钙离子通道的开放,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进一步促使细胞的分裂增殖,同样导致刺激局部的干细胞密度增加,为分化为功能细胞提供了较高密度的细胞源,这些局部的干细胞也同样分散到全身,从而改善整个机体的状况。
3、神经反射效应
手法和针刺会引起机体的感觉神经兴奋,在人体表皮的乳头层有大量的神经感受器(神经末梢、环层小体等),在骨膜上分布有密集的神经末梢,分属痛觉、触觉和压觉感受器。可向中枢传入较强的生物学神经冲动,这些外源性的神经信息在传入的相应脊髓阶段会对内源性的神经信息产生屏蔽作用和对肌肉的张力产生反射性松弛作用,这就是镇痛和解痉的脊髓层面的生理学机制。
4、局部损伤修复效应
损伤修复是生物基本本能,尤其在高等动物,这种机制更加完善,它保证了整个机体不会因局部的损伤而导致整个机体的崩溃。对这种损伤修复机制进行干预是中医外治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长期姿势不当、受凉等原因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急慢性疼痛经久不愈,对机体的病变部位(压痛点)予以可以承受的刺激,激发机体本身的修复机制达到医治疾病的目的。中医的刮痧、拔火罐的主要机制便是如此,以大面积表皮的微小损伤为代价,来激活自身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激发机体干细胞分化,增强整体机能。
5、整体应激效应
外力引起强烈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脑干的上行传导路到达大脑皮层,通过大脑皮层的意识性或非意识性下行传出神经至丘脑下部内脏活动中枢向机体发出应急神经冲动,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分泌、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血糖升高;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释放增强; 心跳加快、血流灌注重新分布(胃肠道、内脏、皮肤的血管收缩,大脑和心脏的血管扩张等)。长期的强刺激手法调理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整体代谢提高,加速糖原和脂肪的分解,同时大脑内类阿片物质的增加引起对抗疼痛的能力增强。
筋膜学理论体系的提出对人类医疗卫生事业所涉及的防病、治病与保健统一到同一科学框架中进行研究,打破现有研究中三方面相互脱节的弊端,形成基于人体功能-结构-寿命的三维医学模式,对我国医疗事业科学进步的具有独特意义,我国现有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用的医疗体系和中西医共存的医学教育体制既具有历史的传承,又有现实社会的需求,筋膜学(科学中医)将使这些政策和体制建立提供生物科学层面的支持,对规范各种中医外治疗法和药品及器械的开发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总之,原创的筋膜学理论体系可以实现中医复兴,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对人类健康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