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中医针灸治疗
面神经麻痹,是西医病名,中医则称之为“面瘫”“口㖞”“口僻”“吊线风”等,俗称“口眼斜㖞”。其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临床多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眼闭合不全,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漱口流水,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等;部分患者会有耳后疼痛,听觉过敏等症。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为风邪袭络。患者平素体质不强,或劳累过度,劳后汗出当风,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风中面部经络,经络闭阻,经脉失利,纵缓不收,发为口僻。此正如《灵枢·经筋》所说:“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取穴】取患侧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下关: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地仓:口角旁0.4寸,巨髎直下取之。
翳风: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颊车、下关、地仓皆为面部俞穴,可疏调局部经脉气血,活血通络,濡养面肌;翳风为邻近俞位,可祛风通络。
【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俞穴消毒,再取0#靓紫丝线,插入9号埋线针之针管内,再将靓紫丝线埋入以上俞穴,针孔处点涂金霉素眼药膏。每10天治疗1次,4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①发病后要及早治疗。
②可适当配合面部按摩和热敷。
③患者面部应避风寒,外出可戴口罩、眼罩。
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部肌肉作阵发性、不规则的、无痛的、不由自主的抽搐为特点的病症。其隶属于中医学“面风”“目瞤”“筋惕肉瞤”等范畴。临床多表现为初起多由一侧面部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渐扩散至口角、面部等部位;严重者可导致口眼㖞斜,肌肉拘紧、萎缩。抽搐可因疲劳、精神紧张等加剧,入睡后抽搐停止,不发作时一切如常人。少数患者可伴有头痛、耳鸣等。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七情不调,气郁不畅,肝失疏泄,气血运行受阻,经脉失养;或外风所袭,邪客脉中,引动筋脉收引;亦或肝肾阴虚,阳气失其抑制,亢而生风。
【取穴】
主穴
翳风: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攒竹:眉头凹陷中,约在目眦直上。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中。
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配穴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肝肾阴虚加太溪;余邪客络加风池。
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之俞穴,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太阳为经外奇穴,颧髎为手太阳小肠经之俞穴,四穴均位于面部,可疏调面部经脉之气,濡养筋脉;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面口合谷收”,与诸穴相配,可息风止痉。
【方法】
先根据临床症状,选择合适俞穴,再用常规法将选取穴位消毒;取3-0迪棕糸线,将其插入7号埋线针,并将迪棕糸线埋入以上穴位。面上针孔处涂布金霉素眼药膏,余穴贴敷创可贴。每20天治疗1次,4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①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紧张和激动。
②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③做好防护,避免受风邪或寒邪的侵袭。
④生活有序,保障睡眠。
⑤此症病程长,应耐心治疗。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疾病。喘,是指气逆气短,呼吸急促;哮是指喉中有哮鸣声,二者多在临床中同时出现,故常并提。其隶属于中医学的“喘”“哮”“喘咳”“上气”等范畴。临床多表现为发作前鼻、咽发痒,咳嗽、喷嚏、胸闷等前兆症状;继则气急、喘憋、哮鸣、张口抬肩、多汗、烦躁、不得平卧;严重者可出现发绀等缺氧现象。《圣济总录》曰:“肺主气,上通于喉咙,肺经客寒,则喉咙不利,痰唾凝结,气道奔迫,喘息有声,如水鸡。”《灵枢·五邪》亦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此病主要因痰饮伏肺而发。一般多由风寒或风热等外邪袭肺所诱发,肺失肃降,而生痰阻络,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或脾失健运,饮食失节,或情志失调,都可造成痰涎涌盛,邪壅肺气,肺气逆而为哮喘,如此多为实证;若反复发作,病久则会伤肾,造成肺肾俱虚。肺主气,司呼吸,肾为气之根,司气之摄纳。《医学心悟》曰:“夫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喘,未有不由于肾者。”
【取穴】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 1. 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 1. 5寸。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风门、肺俞皆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风门可疏风宣肺;肺俞又为肺之背俞穴,可理肺平喘止哮;膻中为任脉俞穴,又为气之会穴,可宽胸理气,调理气机。
【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用 0#靓紫丝线,从 9号埋线针之头部插入针管,再将羊肠线埋入俞穴,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 15日治疗 1次,每 4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②天冷做好保暖,避免感冒。
③忌烟酒及肥甘油腻食品及海鲜。
④夏日可做三伏灸,做好防治工作。
神经衰弱是指长期的精神紧张、用脑过度、睡眠不足或急性精神创伤等原因所致的精神活动能力减弱。临床多表现为精神疲惫,脑力减退,记忆力下降,白天精神不振,甚至嗜睡,入夜则精神兴奋,并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失眠多梦、情绪易于激动等症,但无器质性病变。本病多见于脑力工作者。其隶属于中医学的“虚劳”“不寝”“健忘”“目不瞑”“惊悸”“郁证”等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因思虑过度,耗伤心血,心失所养;或过劳过逸,脾气不足,则周身疲倦;或七情不调,肝郁化火,上扰神明;或病久体虚,精、气、血亏乏,虚火上亢;亦或脾胃虚弱,痰浊内生,痰火上扰心神等所致。
【取穴】
内关:腕横纹上 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足三里:犊鼻下 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
【方解】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俞穴,又为其络穴,可益气养血,宁心定志;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可泻心火,养心神;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其可理脾和胃,化生气血。
【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取0#靓紫丝线,并将其插入9号埋线针之针管,将羊肠线埋入俞穴,再用创可贴贴敷针孔。每15日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或较轻体力劳动。
②调节情志,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情绪。
③调节饮食,忌辛辣、油腻食品。
④少饮浓茶、浓咖啡。
老年性痴呆是指老年期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的疾病,原发性脑萎缩为主要病理基础。该病以出现记忆和认知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起病缓慢,病程长。早期多有性格改变,表现为自私、主观、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出现情感淡漠、迟钝、语言反复,行为紊乱;甚至不识人,忘记自己名字;个别人还有猜忌、幻觉、冲动;严重者大小便皆不能自理。同时,可伴有齿落发白,舌、手颤抖,视力、听力减退等。其隶属于中医学“痴呆”“健忘”等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为七情不调、情志不遂或所愿未现,肝郁气滞,忧则气机不畅,气血难行,心失所养,心神不安;或心肾虚衰,髓海亏乏,脑髓不足;亦或脾胃虚弱,湿浊内生,凝聚成痰,上蒙清窍,扰乱神明。《景岳全书》曰:“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贰,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陈士铎在《辨证录》中亦说:“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在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
【取穴】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丰隆:外踝高点上 8寸,条口外 1寸。
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足三里:犊鼻下 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可开窍醒神;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可祛痰降浊、醒脑开窍;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肾主骨生髓,故其可补脑益智;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可补气血、降痰浊。
【方法】
先用常规法将选取的俞穴消毒,再选取 0#靓紫丝线,插入 9号埋线针的针管内,分别埋入各俞穴,在针孔处贴敷创可贴,每 15天治疗 1次, 4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①生活有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③多参加集体活动,多用脑,陶冶情志。
(放到你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
别忘了告诉亲友,好东西要分享,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
【版权声明】
1、本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2、本文来源网络,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本微信平台转载的所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不愿吧诶转载的原作者或老师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