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选好这些穴位最重要
中风后遗症是由于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发作,所造成的手脚麻木,活动不利,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后遗症,和痰湿瘀阻经络有直接的关系。高血压、动脉硬化、各种脑血管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形成脑血栓、脑栓塞,均可发生中风。
2配穴印堂穴:位于人体的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水沟穴:位于面部人中沟中。
合谷穴(双侧):位于手背虎口处,当拇指、食指合拢时,在肌肉的最高处。
丰隆穴(双侧):位于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足三里穴(双侧):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4指宽,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三阴交穴(双侧):位于内踝尖直上4指宽,胫骨后缘。
太冲穴(双侧):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太溪穴(双侧):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2)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加:
廉泉穴:位于颈部,结喉上方。
(3)上肢活动不利,加:
肩井穴(双侧):位于肩上,在脖子根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曲池穴(双侧):位于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手三里穴(双侧):位于前臂背面桡侧,肘横纹下3指宽处。
外关穴(双侧):位于手背腕横纹上3指宽。
(4)下肢活动不利,加:
环跳穴(双侧):位于臀外下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交点处。
阳陵泉穴(双侧):位于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悬钟穴(双侧):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4指宽。
昆仑穴(双侧):位于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印堂穴、水沟穴可通调脑络,减轻中风对脑部的损伤;合谷穴、丰隆穴化痰熄风,疏通被堵塞的经络;足三里穴补气血,三阴交穴、太溪穴、太冲穴,滋补肝肾,缓解由于中风日久造成的身体虚弱。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训练
中风是中老年人容易患上的疾病之一,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增加,因此中风后遗症也在所难免。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来说,把握好中风后的前三个月内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它是治疗的最佳时机。但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来说,长期的康复治疗是关键。
目的:
防止并发症,减少后遗症,促进患者功能康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以争取生活自理,重返社会。
一、中药康复治疗:
对半身不遂者,在软瘫期多使用有益气活血通络作用的补阳还五汤加减;在硬瘫期多用有养血平肝熄风活络作用的四物汤合天麻勾藤饮加减。对语言障碍者,常用有祛风化痰作用的解语丹加减;肾虚者合用左归饮加减。老年痴呆者,常用益脾肾补脑髓化瘀豁痰开窍的河车大造丸合安脑丸。在药物的加减选用和每味药的用量方面我们都有新突破,这是疗效高于传统用药的关键所在。
二、针灸康复法:
除用常法取穴外,多采用针刺某些特效穴确能提高疗效,如下肢瘫软针隐白、肩关节不能活动者针对侧“中平负”,腿不能提起者刺“提腿负”、颈部无力者针“筋缩”等。在针刺手法上,要求每针都能出现酸痛胀或定向走窜的感觉,对有些穴位,如软瘫针隐血时应让患肢出现抽动抬腿动作则疗效会明显迅速。若配合灵龟八法按时取穴法往往会出现奇效。由于采用了不同于传统取穴的特效穴法和特殊的针刺手法,使残肢功能的恢复上了新台阶,甚至使原来都认为不可能站起来的瘫痪患者上下楼梯、出入家门。
三、康复措施:
运动训练应按照发育的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进行:
从翻身→坐→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来进行
①坐位平衡训练:
应尽早进行坐起训练,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从患者能无支撑坐在椅子上达到一级坐位平衡,到让患肢能做躯干各方向不同摆辐的摆动活动的“自动态”的二级平衡,最后完成能抵抗他人外力的“他动态”的三级平衡。
②站立的平衡训练:
先站起立床,然后逐步进入扶持站立,平行杠间站立,让患者逐渐脱离支撑,重心移向患侧,训练患者的持重能力,能徒手站立后,再实施站立平衡训练,最后达到站立位的三级平衡。
③步行训练:
恢复步行是康复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先进行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内步行,再到徒手步行,改善步态的训练,重点是纠正划圈步态。
对患者要实施针对性的训练,如站立相时,患腿负重能力差,在体重转换的过程中,患腿缺乏平衡反应的能力,应重点训练患腿的负重能力,如摆动相时,患腿不能很好的屈曲,应练习幅度较小的屈伸交替进行的患侧膝关节的独立运动,在摆动相时患膝能完成屈曲而向前迈步。
ADL包括床椅转移、穿衣、进食、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个人卫生等。通过作业治疗,使患者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
作业治疗
ADL动作训练-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澡、书写、工艺治疗-编织、刺绣、绘画、陶瓷、橡皮泥塑,训练两手协同操作;打字、大结、垒积木、拧螺丝、拾小物品、弹琴,训练手的精细动作能力生活自理辅助器具、家务劳动、户外活动。
版权声明:
1、本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2、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