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性失眠、精神不振小心患有抑郁症

文 / 修养身心
2019-08-16 11:28

随着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患抑郁症的人也越来越多,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悲观、绝望、烦躁、饮食习惯改变、失眠、兴趣减少或注意力分散,有自杀念头,对履行社会职责有抵触感,极度疲劳感,反应迟钝或敏感等。下面介绍一些自我调理抑郁症的方法。

病由肝脾心失司 气血郁结

中医学认为,抑郁症主要是肝、心、脾三脏受累及气血失调而成,属“郁证”范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忧思郁虑、愤懑恼怒等精神刺激均可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或因忧愁思虑,精神紧张或长期伏案思索,使脾气郁结,或肝气郁结之后横逆乘脾,均可导致脾失健运,使脾的消磨水谷及运化水湿的作用受到影响;或所愿不遂,精神紧张,忧愁悲哀等精神刺激损伤心神,心失所养。抑郁症初期病体多实,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经久不愈,则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最终致脑腑功能受损。

就临床表现而言,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痛,善太息,多思善疑或情绪低落;肝气犯脾则不思饮食,生化乏源;心藏神,营血渐耗则心失所养,脑神失聪,神失所藏,表现为心神不宁,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气郁化火,导致烦躁不安;久郁及肾则各种亏虚之象,如疲乏、消瘦、精神委顿、腰膝酸软。如《类证治裁·郁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总之,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脑之功能失衡,脏腑气血郁结不畅,阴阳失调是抑郁症总的发病机制。

治以调畅情志 疏肝调脾

中医对抑郁症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舒畅气机,解郁结,达气血,可采用中药内服和针灸的方法,此外,中医尤强调调畅情志的重要作用。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创造和谐的周围环境,也是防治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中药内服要根据具体的表现,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往往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其中多以疏肝调脾为法,常以安神清脑方剂加减,效果较为满意。心脾两虚也很常见,常采用养心安神、健脾养血理气之法,方如归脾汤、柏子养心丸等。此外,生脉散、甘麦大枣汤、百合莲子大枣汤等,也是常用方剂。

针灸治疗多采用头皮针、耳针、针刺及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疗效良好。如众多学者辨证选取百会、神庭、印堂、上星、水沟、膻中、期门、鸠尾等穴,以疏肝解郁,宽中行气,通利气血,再配和丰隆、中脘、太溪、阳陵泉、三阴交等化痰祛浊,补肾宁心,往往快速取效。近年来研究证明: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并且对改善焦虑和躯体症状的效果明显,并能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治疗的显效率,减轻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等,有较明显的优势。

此外,中医尤重视情志为病的重要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情,适当运动,养成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创造和谐的周围环境,这既可预防抑郁症发病,也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方法。如《黄帝内经·素问》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意思是说,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季季节气候和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和变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好的心态,去除非分之想,劳逸结合,健康饮食。如果能够做到上述所说,自然可以避免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反之不良生活饮食起居和周围环境使人心情不畅,情绪低落。久而久之可以导致抑郁症等的发生。

现代研究显示,长期酗酒,可以使人情绪低落,是抑郁症发病因素之一,近年来发现,长期生活在潮湿阴冷、阳光较少的环境容易患抑郁症。如在英国、挪威等发达国家,人们虽然生活水平很高,各项福利很好,但抑郁症的发病率却明显高于其他各方面都逊色于他们的国家和地区,如同属欧洲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经常是阳光明媚,抑郁症的发病率远远低于英国和挪威。可见,环境对该病的影响。因此如何改善生活环境,顺应自然规律是预防抑郁症的重要措施之一,治疗上应注意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帮助。在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多做有规律的户外运动,亲朋好友多交流。这也符合中医防治疾病的大原则——顺应自然,顺应环境,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