搂草打兔子——自学中医大胆亲试
这篇文章来自一位粉丝投稿,讲述的是他与中医结缘的故事,特此机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下面是原文
自2017年10月以来,我自学中医已近两年。像很多院校学生一般,不喜欢中医教材,却对于医家典籍格外青睐,惭愧的是,没有踏实地看完任何一本中医教材书,连《中医基础理论》都没有,庆幸的是对中医激情不减、志趣浓厚,尤其是2013年11月以后跟着“中医书友会”学习,集腋成裘,那些名家医案、临床干货,都是在公交地铁、上卫生间、晚上睡前看的。真的遇到疾病了,有试手的机会,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反而比泛泛而读来记得牢固。也证明了,临床才是学习和掌握中医的根本。
我一边看文章学习理论,一边有机会就临床的做法,受“蛊惑”于娄绍昆《中医人生》里他老师何黄淼的一句话:
“针灸的学习一定要在学中用,不要等到全明白了才去动手。”
好在我试手时比较稳健,没有出现问题,反而有额外收获。
一、自己风热感冒案
2018年3月22日晚上9点,水边散步约1小时,吹了风。当夜咽喉痒,次日晨起鼻塞无涕,但有痰,色黄粘稠,中午时有黄粘稠涕,有热但不发烧,不恶寒不恶风。3月26日学校1000米考试,心有顾虑,此次风热感冒一直没有出汗,乍跑1000米必然大汗出,恐怕阴津耗损,邪热又入里。果然测试的次日咽干咽痒。学校医务室给药牛黄解毒片,好转未瘥。4月5日清明祭祖吹了冷风,又出现少许流涕现象,还出现咳嗽,加上前段时间留下的嗓子痒,非常难受,体温37.8℃。
给自己开了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10,生石膏20,杏仁20,炙甘草15,桔梗15;两剂,水煎服。
温服一杯,当晚咳嗽大减几无,咽痒略减,感叹经方果真效若桴鼓,古人诚不欺我。
原以为就应该痊愈了,剩下的一剂半也就没有吃了。谁知次日早上擤鼻涕却流血了。突然想起来在回家的动车上看到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里有提到“鼻衄”,遂翻阅,于是我就切身学习到了几条《伤寒论》条文,证明《伤寒论》所言非虚:
《伤寒论》第46条: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第47条: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第55条: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47条说的是没有经过药物治疗而“自衄”,此时热从血出,周扬俊说:“仲景恐人于衄后复用表药,故曰愈。”45条是说没有及时发汗或因服药而药力不够失汗导致的“致衄”。仔细想来,我由于不懂得药的剂量如何搭配,可能是剂量不足,也可能是药材质量不高,我服药后没有出过汗,却流鼻血了,所以是符合第55条“因致衄”,理当继续发汗解热。
然而,我出了几滴鼻血后感觉一身轻松,所以就没有再配麻黄汤出汗了。
在买药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我是从小区私人诊所买的中药,虽是西医诊所却也有中药。医生看到我写的方子很纳闷:“两剂怎么吃?还就这几味。”意思是没有见过那么味少剂寡的中药方。我竟无语泪凝噎。中医发展何等畸形,竟让人误会至此,小医生如此,何况普通百姓!!!不过这两剂价格挺高的,27.5元。原来中西医是这样结合的,中药是这样开发的。
二、室友失眠案
2018年6月13日,室友因失恋失眠一月多,每日凌晨2、3点睡着,5、6点醒,求治。此时我学针灸不足两月,只扎过自己足三里一穴,当晚22:00,我先让室友去洗澡,趁此机会我赶紧扎自己三阴交掌握穴感。室友归来即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并与灵芝、桂圆、红枣、枸杞泡水,送服8粒六味地黄丸。
陈三三学姐微信上指导我泻申脉、补照海,针神门、内关、安眠穴。可这些穴位我都没有扎过自己,就没有给室友扎,改用按摩。室友当晚一觉睡到次日8点,约睡7小时。晨起后头晕、无力,次日一天他都感到疲乏欲睡。我并未惊慌,认为原因就像嗜赌之人通宵两天打麻将,下桌就瘫软了一样,一个月的疲劳集中释放反应,身体得以放松,应是自愈恢复之始。往后观之,一周内渐渐平复如常。
从这次的案例里,我从学姐处还有杂七杂八的书中学习到:
“胃不和,则卧不安”;阴阳跷脉主思眠、目的开合;苦味能降;心主神明等理论。
加强了我对针灸的信心,更让我领悟到《中医人生》里“针灸的学习一定要在学中用,不要等到全明白了才去动手”这句话的快乐。诚然,拿已逝的程莘农、贺普仁两位大师来说,他们也不敢称对针灸是“全明白”,针界新秀高树中老师的境界也不敢称“全明白”,我到他们的层次还很远很远,总不能一直不动针吧!
我认为最主要的启示是让我树立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建立辨证的思路。
这是我第一次给别人扎针,在这里再次感谢室友的信任!
三、邻寝同学突然发烧案
吴某,2018年6月,某晚11点来我寝室,诉头疼、发热、浑身无力。测量体温38℃,有汗,怕风(他寝室的同学开电扇能吹到他,他只能盖被子避风),口干,自诉有呼吸不畅感。问其原因,是下午从空调教室出来,吹了风,下午略感不适,晚上突然头疼发烧。舌淡,苔白腻(如饮牛奶后),脉浮数。
咨询了刘医生,认为是风寒夹湿,当用藿香正气水,可是宿舍楼已然关门,我寝室又没有备药,决定利用寝室有的药材,配小剂量的桂枝汤(库存不够了啊):桂枝6,芍药6,生甘草4,生姜6,大枣3枚,煮取三杯,温服一杯,又食一小碗燕麦片充当热粥。嘱咐说:
“盖被子睡觉时候,注意流汗情况,要微微出汗,如同刚刚洗完澡,千万不能大汗,否则你会非常口渴。”
然后我终于可以去洗澡了,等我洗完去看他情况的时候,他已然睡着,额头有绿豆大汗珠,我被吓个半死,大汗伤阴啊!赶紧掀开他被子,往身上一摸,万幸身上是微微的汗,心大定,刚叫醒他,他就说:“我口渴。”立刻泡了杯淡盐水加两颗枣给他喝,补点胃阴。第二天一清早,他把我敲醒,面带喜色说:“我满血复活了!”呵呵,把我折腾半死,早上还吵醒我,不过这也正是中医临床的乐趣!
当时我自己并不敢用桂枝汤的,因为《方剂学》中,桂枝汤的对应脉象是浮弱或浮缓,《伤寒论》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他的脉是浮数,若已经传变,桂枝汤就不能轻易用,生怕是“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所以我犹豫了,可是看到《伤寒论》第13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他四证都有,管他什么脉呢,大胆用!谁料一杯即愈。
四、校友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案
王某,女,2019年5月22日诉说半年以来出现不规律反胃,欲呕,但未吐出,2019-5-16胃镜检查结果为“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给药吗丁啉(多潘立酮片)、达喜(铝碳酸镁片),微有好转,但还是经常性不规律反胃,食欲不振。
听她诉说时,只觉得是胃失和降,印象中王乐亭“老十针”治疗胃肠病,最多加上阳陵泉、胆囊穴。其余的就基本不会了。赶紧翻书找资料,还真的发现了许多经典内容:
1、《灵枢•四时气》: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2、《伤寒论》96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伤寒论》266条: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4、《伤寒论》267条: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5月31日观舌体适中,舌质淡,边微有齿痕,中后部苔白黏腻略黄,舌尖苔薄白,有点刺。脉细微滑。其余略去不表。特意问了半年前有无感冒,她说有,半年前经常感冒,就是那时候出现的反胃。结合我查到的资料,最终认为她是太阳病不解邪入少阳,使得肝胆湿热,横逆犯胃。
针灸治疗,取穴三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胆囊穴、合谷、太冲。又从高树中《一针疗法》中学到“合治内腑”、俞募穴相配可以“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故而加上肝胆脾胃俞。本欲腹部温针,看到《伤寒论》里的误治法,就放弃了;想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在脾俞穴往左小幅度捻转调补脾气。
一共三次治疗——5月31日、6月2日、6月4日各一次。6月3日校友就告诉我反胃欲吐的症状全部没有了,胃口也大开。6月4日时候观苔腻、兼黄已消,原先所有主诉症状均无,唯独晨起还微微有痰。
因为没有了症状,她也就不愿意再扎针,但我知道她并没有完全好,还需要巩固治疗几次,嘱咐她坚持艾灸,剩下的事情就是我无能为力的了。
其他
还有过其他案例,比如按说明书的量减半,同时服用六味地黄丸和桂附地黄丸,连续一周,明显感觉腰部暖暖的,很舒服,接着用的时候就开始不对了,兑端穴有上火的倾向,于是停药。让我明白阴是物质、阳是功能,体会到了桂枝、附子的微微生火的作用。偶然喝了一碗热的绿豆汤,第二天兑端穴上火的迹象就没有了,而且还有点泻(我脾胃本来就不好),体会到绿豆解毒的功效。
在爸爸的药里看见了附片,拿起一片舔了一口,中午时分感觉嘴唇微微发麻,头也微晕,赶紧泡一杯甘草蜂蜜水。体会到附子之毒,甘草蜂蜜解毒之功。
用大剂量芍药甘草汤三剂治愈舅奶奶16年的老年便秘,学会了酸甘化阴、增水行舟、柔肝止痛。
指针养老穴治疗室友踝骨扭伤验证了高树中《一针疗法》中缪刺与关节对应取穴法的真实性。
在治疗亲戚臂臑处酸痛不能上举、后伸时,在臂臑、合谷、三间、外关温针后,加补中渚以调三焦气机,一针即电麻至肩膀而愈。自此更鼓励我经络辨证的信心。
结语
自学中医,得要豁的出去,大胆尝试,才能体会到中医临床中“简、便、效、廉”的乐趣,当然,前提是保证安全!尤其是给别人治疗时,更要小心谨慎、认真负责!为别人治好了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好骄傲的,但不能为了面子而隐瞒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以免耽误别人病情。
一边读书一边临床,有效与无效肯定是并存的。有效时寻根找据,自然是一种学习;无效时求人解惑、虚心讨教更是一种学习。
“学然后知不足,用然后知困”,自学中医更要多读书、认真读!处处留心,总能搂草打到兔子!
我是中医老刘,如果你也对中医感兴趣,欢迎与我交流,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