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穴位,可以祛风、除寒和化痰

文 / 中医出版
2019-07-01 00:21

导读: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下,针灸名家王启才教授关于祛风、除寒、化痰穴位的经验~

1.祛风穴

祛风穴,顾名思义是能祛除风邪的穴位。人体有许多穴位,大都是以“风”来命名的,如风池、风府、风门、风市、翳风等,这些穴位都具有祛风的作用,故而均统属于祛风穴。

祛风穴的临证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伤风感冒体质虚弱的人,每逢气候变化,便易感受风邪,发生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这时,选用风池、风府、风门等穴按摩、施灸(风寒)或皮肤针叩刺(风热),可获良效。在感冒流行期间,对没有患病的人施以针灸,还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2)中风、面瘫中医学认为,风邪侵犯人体经络,则发生中风(重证)、面瘫(轻证)。风池、翳风、风市也是常用主穴,可针可灸。

(3)风湿病常年感受风邪,可使人产生关节、肌肉麻木、酸痛(痛无定处,呈游走样)。可选用上述祛风穴,另加有关部位穴,或针或灸或拔罐。

根据祛风穴的含义和临证应用情况,合谷、太冲、曲池、膈俞、百会、足三里穴也属于祛风穴的范畴。

2.除寒穴

除寒穴是能够消除内脏组织及肌肉、关节寒凉,具有温暖肢体作用的穴位。主要有脐中、气海、关元、中脘、命门、百会、大椎、足三里、膝阳关、三阴交、太溪、肺俞、脾俞、胃俞、肾俞等。

内脏组织感受寒凉之后,会出现腹痛(喜暖喜按)、肠鸣、腹泻、咳痰清稀、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肌肉、关节感受寒凉之后,会出现肌肉、关节酸痛,阴雨天加重,夜晚睡觉总感到四肢冰凉,不得安卧。不论是内脏组织受寒还是肌肉、关节发凉,均可选用上述除寒穴,加上相应关节部位腧穴,施以指压、皮肤针、艾灸、拔罐疗法,特别是艾灸、拔罐疗法,效果最理想。在出差、旅游途中发病,如果没有艾灸,也可用香烟灸,同样有效。

3.化痰穴

关于“痰”的含义和范围,中医比西医抽象而广泛。中医学认为,痰产生于脾胃,贮存于肺中,其形成与水湿过盛、停滞不行有关。

中脘、肺俞、脾俞、胃俞、内关、丰隆、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穴都具有化痰作用。用于治疗咳喘痰多的气管炎、哮喘,痰蒙清窍的眩晕,痰蒙心窍的神志病(癔病、癫狂等),痰湿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疼痛、麻木、瘫痪等。热痰(咳痰色黄、浓稠)和神志病,只针不灸;寒痰(咳痰清稀、色白)和痰湿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疼痛,针灸、拔罐并用。

以上内容选自《针灸解惑(第2版)》

本书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启才教授在多年探索针灸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106针灸医学中常见的学术问题所组成。这些问题,有的属于疑难而令人费解的问题;有的属于含糊不清或于理不通、自相矛盾的问题;有的甚至于还是明显的错误问题。只是数千年来并没有得到统一认识,更谈不上合理解决。作者对这些内容的阐释、修订、充实和纠正,立意明确,说理清楚,且言之成理。

本书丰富的学术内容、独到的学术见解、实用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写作体例,系我国针灸专业少有的经典专著。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钻研和学习针灸来说,无疑是难得一见的学术著作;同时也是广大针灸工作者深入学习、探究针灸医学精髓的好参考书。

作者简介

王启才,男,65岁。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从医、从教40多年,被美国自然医学研究院聘为荣誉院士,2006年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科普“金话筒”奖,善于写作,勤于笔耕。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科普作品300多篇,新世纪国家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主编,主编和参编著作60余部。代表作:《王启才新针灸学》《针灸解惑》《二级经络学》《针灸医学宝典》等。

王老从教、从医4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教学风格深受海内外各层次中外学生的喜爱,好评如潮。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