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胃溃疡的针灸疗法
胃溃疡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以长期反复发作而有规律的上腹部疼痛为特征。本病属中医胃脘痛、心腹痛范畴。
【病因病机】
情志不遂,气郁伤肝,木失条达,横逆犯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遂致本病。若肝郁化火或热伤胃阴,可出现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嘈杂吞酸,胃脘疼痛等症。若气滞血瘀,络脉受损,可出现呕血或便血等症。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饥饱无常,以致脾胃受损。或体质素弱,虚寒内生,疲劳过度,均可引起本病。
【治疗原则】
疏肝和胃,温中散寒,清热和胃。
【辨证论治】
气滞型
症状:胃脘胀痛、攻串胁肋,情绪波动则胀痛加剧,嗳气泛酸,舌苔薄腻,脉弦。
针灸:内关、中脘、足三里、期门、阳陵泉、太冲。毫针刺,用泻法。
血瘀型
症状: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呕血便黑,舌紫暗或见瘀斑,脉弦涩。
针灸:内关、中脘、足三里、膈俞、公孙、太冲。毫针刺,用泻法。
虚寒型
症状: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欲按,神疲倦怠,肢冷便溏,舌淡苔搏,脉沉迟。
针灸:内关、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章门。毫针火郁犯胃之胃热型
症状:痛势急剧,发作连绵不已,胃脘灼热,喜喝冷饮,吞酸反胃,舌红苔黄,脉弦数。
针灸:内关、公孙、中脘、足三里、建里、天枢、内庭。毫针刺,用泻法。
胃阴不足之胃热型
症状:胃脘隐痛喜按,灼热心烦,口干舌燥,溲赤便秘,舌赤少津,苔花剥,脉细数。
针灸:内关、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内庭、三阴交。毫针刺,用补法。
【医案】
杨某,女,42岁,农民,2008年11月14日初诊。
胃脘疼痛2天。2天来,因饮食不节,活动不协调,胃脘疼痛,饭前饭后均有疼痛不适。来诊时,仍有胀满、咳嗽、喘气,饮食尚可,两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此为胃脘气滞血瘀作痛,选内关穴针刺。
令患者坐位,前臂平放在桌面,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寸半不锈钢毫针,直刺内关穴,得气后,用泻法捻转,约30秒后,胃脘疼痛即可消失,每15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针后随访,仅针刺1次,一直未反复。
临证心得
急性胃脘痛,为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发作,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中西治疗方法和药物甚多,如何快速解除患者的痛苦,应选择单穴针刺,尤其是承浆穴、内关穴和外关穴,其治疗效果,是其他药物和疗法不能代替的。
承浆穴位于颏唇沟正中凹陷处,属于任脉。主治胃肠疾患,具有降逆和胃,行气止痛之功用。对于因寒邪犯胃,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等引起来的胃脘疼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属于八脉交会穴中阴维脉的会穴,具有宽胸理气,调理气血,行气止痛,宁心安神之功效。对于肝气犯胃,气滞血瘀等引起的疼痛,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外关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与阳维脉相通,《中藏经》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针刺外关穴,通利三焦,通则不痛,所以是治疗急性胃脘疼痛要穴之一。也可以作为急性胃肠炎的首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