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护身要穴

文 / 家庭中医药
2019-04-25 08:14

夏天的护身要穴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玉平

天气转热,夏天到来。

我们都有体会,夏季天气太热,消化能力降低,却又难免贪食生冷,就容易拉稀跑肚。脾胃一旦受伤就难以完全恢复,所以老百姓特别重视保护脾胃,夏天,小孩子即使光腚也要戴肚兜,大人也要护好肚脐。有句俗语叫做“肠胃不安,一生难安”,脾胃关乎寿命,一点儿不假。

夏天最重要的护身穴位是足三里,此穴别名下陵、鬼邪等。针灸的法典《四总穴歌》共四句话,其中一句就是:“肚腹三里留。”沿用至今,其疗效依然好得令人惊叹不已。临床上已经有无数人感觉到了针灸足三里治疗脾胃病的神奇效果,亲身受益于祖先传下来的术法。

古代的“肚腹”,泛指整个消化系统,与脾胃、肝胆、大小肠、三焦的功能相关。脾胃位于中焦,居中属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说“久视伤血”“胃不和则卧不安”。因此,脾胃不健可以导致各个部位供血不足,如眼病频发并难以治愈,失眠、心烦、头痛、眩晕、骨质退化、腰背疼痛、记忆力下降等。脾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足三里是胃经的穴位,胃下合穴,“土中之土”穴,对于调整消化系统起着重要作用。所谓“调节”,就是“双向”作用,比如:胃蠕动过强,肚子里总是咕咕作响,肠鸣音过亢,针灸足三里可以让肠胃安静下来;相反,如果胃动力不够,饭后不消化,堵胀痞满,大便秘结,针灸足三里,可以帮助胃肠蠕动,提高消化能力。

清胃火

足三里是名副其实的保养穴,没有什么泻的作用。如果想清胃火,就要取足部的内庭穴。内庭穴是胃经的荥穴,荥穴清火作用才好。

足三里的应用源远流长。《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灵枢》是专讲针灸的。在《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中记载:“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膈咽不通”为什么与足三里有关?中医讲,“经络所过,病之所主”,就是说,人体某个部位出现了疾病,识别经过这里的是哪些经络,就是哪些经络和其所属的脏腑出了毛病。

《灵枢》记载,足太阴脾经“夹咽,连舌本,散舌下”。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可见,脾胃经的走行都经过咽喉。另外,咽又是食道的门户,临床患“胃食管反流”的人很多,表现为酸性很强的胃液经常刺激咽喉,所以胃不好的人经常伴有慢性咽炎。

《 灵枢 • 四时气》说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这说的是,足三里可以治疗关节炎等腿部疾病。《 外台秘要》说 :“人年三十已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冲目。”说的是,人三十岁以后,不灸足三里,就会生眼病。这可以理解为:足三里可以用来治疗和防止眼病。

孙思邈在其早年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了针灸处方千余条,在其晚年所著的《千金翼方》中又记载了针灸方六百余条。他主张,医者每次去瘟疫之处治病,要对自己足三里做一次化脓灸,这在没有疫苗的年代是一个伟大创举。孙思邈首先发现灸足三里具有防病保健的功效,并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观念。

在日本,有“不灸足三里,勿为旅行人”,“旅行灸足三里,健步快如飞”等说法。1937年元旦,日本政府卫部向全国发出通令,号召掀起一个“人民三里灸健康运动”。1938 年,驹井一雄出版了《三里の灸》。

说了这么多,足三里在哪里呢?其实,足三里的位置很好找,在网上一搜就知道了,或者对照附图。这个穴位属于大穴,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片区域,所以不用担心找不准确穴位。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每天按摩足三里,总会令脾胃好、抵抗力高,使人健康延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张玉平

本文编辑:秀泷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