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医生针扎太疼,是不是不管用?

文 / 中医出版
2019-04-19 19:18

有人认为“针刺引起的触觉、痛觉是没有治疗作用的, 属于无效刺激”。

针刺的临床实践并不支持这种说法。得气包括酸、麻、胀、重、痛、走等多种感觉。这些感觉有时是综合出现,有时则是单一出现的。

针刺有些穴位如十宣、十二井、人中、素髎、耳尖及耳穴等,均可产生较强的疼痛,从而治疗热病、昏迷、中暑、癫狂等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疼痛不但是针感,而且具有较大的刺激量。

而毫针浅刺、沿皮透刺、皮肤针叩刺、腕踝针刺法,患者均只有轻微的触觉,同样有治疗作用,仍属于有效刺激。

针刺补泻刺激量的大小,古代针灸文献早有类似记载。

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意即实证可用刺血疗法(显然是泻法),刺激量大;虚证只宜轻刺, 导引其气,刺激量小,而为补法。

《灵枢·五禁》提出“五夺不可泻”,说明机体在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不能施以刺激强度大的泻法。否则,“经气太虚……泻之则真气脱”(类似晕针现象)。

现今临床上,针刺提插、捻转补泻中,频率慢、幅度小、用力轻、时间短的,刺激量就小;反之,刺激量就大。而开阖补泻中, 泻法要求摇大针孔,也就是一种加强刺激量的手段。

再从《灵枢·背俞》关于艾灸补泻的论述中也可清楚看到,补法不吹其火,等其自燃,取其火性平和;而泻法速吹其火,使其快燃,要求火力强烈。

至此,补与泻的刺激量孰强孰弱也就不言而喻了。

给大家推荐《针灸解惑(第2版)》,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下单)

本书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启才教授在多年探索针灸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针灸医学中常见的106个学术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属于疑难而令人费解的问题;有的属于含糊不清或于理不通的问题:有些属于分歧纷纭、自相矛盾的问题;有的甚至还是明显的错误问题。只是数千年来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统一认识,更谈不上合理解决。作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阐释、修订、充实和纠正,立意明确,说理清楚,且言之成理。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针灸解惑》,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0423,欢迎投稿唠嗑。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客官!在看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