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创制了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腧穴文字标准

文 / 融媒
2019-04-19 11:01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创制了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腧穴文字标准

文:惟一堂

河南中医学院许敬生教授在主编的《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校注》一书中指出,北宋名医王惟一编著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腧穴文字标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为国家级标准,供天下医者临床取穴参考。对宋以前的针刺法、灸法、配穴法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还发明了“男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侧两横纹相去为一寸”的“同身寸”法。

许敬生表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展示了中国在针灸学、解剖学上的成就,为后世针灸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腧穴排列方法上,采用经络与局部分区相结合,使人既可以系统地了解经络,又便于临床按部位取穴的需求,至今为人所尊从。王惟一做了不少校勘考证工作,使经穴理论丰富完备。例如阐述手太阴经主病,根据《脉经》卷六由“卒遗失无度”的记载,在《黄帝内经》原文的基础上予以补充,根据肺与大肠相表的理论,“卒遗失无度”是完全可能的,加此一症,更合中医理论原貌。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收载了腧穴657个,与《针灸甲乙经》相比,增加了“青灵”、“厥阴俞”、“膏盲俞”3个双穴,以及督脉的“灵台”、“阳关”2个单穴。

许敬生提出,王惟一好考证了穴位的作用,与《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一些较早的文献相比,增加了不少内容。如上星穴增添了治疗“痰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等病症的主治作用;承山穴增加了治疗“腰背痛、霍乱、转筋、大便难、久痔肿痛”等病症的作用;风府穴增加了治疗“头痛鼻囊”的作用;委中穴增加了治疗“热病汗不出,足热厥逆满,膝不得屈伸”等病症的作用。

许敬生表示,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中,王惟一还补充了历代许多名医的针灸治验事例,常在叙述穴位主治病症中多方引用。如论述“三里穴”时,引用了秦承祖、华佗等人及《外台秘要》等书的有关论述,使该穴的主治作用更加明确。怼前人的针灸临床经验,王惟一更加重视,常用来说明某个穴位的特殊功效。通过这些努力,既进一步完善了经穴理论,又扩大了穴位的主治作用,提高了腧穴的实用性。

审稿:高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