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寒凉,呃逆反胃的针灸取穴

文 / 世针教育
2019-04-11 09:20

饮食入胃,完谷不化,良久复由胃反之病,称为反胃。《金匮要略》描述为“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医贯》称“翻胃者,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现代医学的多种胃病可出现反胃。此病男女老幼皆有,但以年高者多见。

【病因病机】

可为七情内伤;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嗜酒无度;年老脾寒、胃脘停水、完谷不化等。大多反胃乃脾胃虚寒所致。

【治疗原则】

反胃当辨新久及所致之因。治本当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但新病者,如有七情气逆,则当兼解其郁。如有饮食未消,则当兼去其滞。若病程稍久,或素体虚弱者,则应专用补法。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脾胃虚寒者,必益火之源。

反胃危证:凡反胃之病,若患者大吐白沫,如鸡蛋清,乃肺胃俱亡。为危证,急当抢救。

【辨证论治】

脾胃虚寒

症状:面色萎黄、形体虚羸、自利不渴、四肢寒冷、喜暖畏寒、胸满腹痛、饮食入胃、朝食暮吐、舌淡苔白、脉沉迟。

针灸主穴,脾俞、胃俞、中脘、梁门。配穴,足三里。

肾命阳衰

症状:面色黧黑、形体羸瘦、腰痛脚弱、怯寒畏冷、脘腹疼痛,泄泻不已,饮食少进,反胃而出。

针灸:主穴,肾俞、命门、脾俞、关元。配穴,天枢、中脘。

【医案】

李某,男,39岁,2010年3月26日初诊。反胃频作3天。3天前,饮食不节,加情志不遂,胃脘胀满,口干口苦,热灼感,呃逆频繁,口臭便秘,影响工作,口服胃复安,未见效。来诊时,频繁发生,胸腹随之抽动,舌质淡红,苔白兼黄,脉弦滑。

辨证:脾胃湿热、升降失调。

治则:降逆和胃、清热利湿。

治法:选内关穴针刺。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5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内关穴,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捻转,1~2分钟,胸脘胀满减轻,留针60分钟,治疗过程中,分4次运针捻转,症状明显减轻,连续针3天,呃逆消失,胸脘胀满稍有不适。继续巩固2次,随访诸症悉除,两个月未复发。

按:本案发病由于饮食不节,加情志不遂所致。选内关穴针刺治疗,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具有宽胸理气、降逆和胃、解痉止痛等功能,针内关穴获愈,关键在于降逆和胃,胃气下降,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因此,针刺内关穴膈肌痉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临证心得

呃逆一证,发生部位在中焦,乃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治疗采取降逆和胃法。临床常用穴位:中脘、足三里、内关、期门、太冲、承浆、后溪等。而临床实践发现,见效快,疗效高,其中承浆、内关、后溪3穴尤其显著。后溪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八脉交会穴之一,上行通督脉,下行沿着食管,穿过横膈到胃,属小肠,“经脉所过,主病所及”,故取后溪穴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