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荟萃, “针灸先师”皇甫谧的故事,针灸学科的开门立户之作

文 / 一壶汉方
2019-04-08 08:00

一壶汉方


名医荟萃, “针灸先师”皇甫谧的故事,针灸学科的开门立户之作


大家好,这里是一壶汉方,今天我们为大家讲张仲景、华佗之后的另一位名医,皇甫谧。

皇甫谧生平


名医荟萃, “针灸先师”皇甫谧的故事,针灸学科的开门立户之作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其曾祖是汉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谧时,家境已清贫。皇甫谧在汉末战乱、疾疫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目睹了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而他幼时不好读书,直到二十岁以后,才发愤读书,竟至废寝忘食,终于成为当时著名文人。在他的《释劝论》中,表达了他对爱好医术的愿望,对古代医家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的仰慕之情,深恨自己“生不逢乎若人”。晋武帝爱惜其才华赐给他很多书。由于他身体素弱,加之长年劳累,也卷入当时社会上服食之风,后来竟罹患风痹,右脚偏小,十分痛苦,几至自杀,自此立志学医,终于习览经方,遂臻其妙。”《晋书·皇甫谧传》:“泰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岁。”

《针灸甲乙经》成就


名医荟萃, “针灸先师”皇甫谧的故事,针灸学科的开门立户之作


皇甫谧在医学领域里的成就最高是其针灸学,所著《针灸甲乙经》在中医学发展史具有显赫地位,《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最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文献,也是系统化、规范化的针灸学专著,因此由晋到宋,许多针灸专书,诸如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载穴位和适应证基本上没有超出《针灸甲乙经》的范围,其他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中有关针灸部分,也和本书基本一致,尤其《外台秘要》几乎完全取材于本书。《针灸资生经》等针灸专著,也无一不是参考遵循本书编辑而成。

在明清两代的针灸著作中,如《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灸集成》、《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等,也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说:“考《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图》三卷,又《明堂孔穴图》三卷。《唐志》有《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今并亡佚,惟赖是书存其精要,且节解章分,具有条理,亦寻省较易,至今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盖有由矣。”可见《针灸甲乙经》在保存历代针灸重要文献资料方面尤有重大贡献


名医荟萃, “针灸先师”皇甫谧的故事,针灸学科的开门立户之作


从《针灸甲乙经》看,皇甫谧对针灸学术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弘扬了《内经》针灸学术思想

《内经》是中医基础与针灸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始云:“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针灸甲乙经》一书,是由皇甫谧以《素问》、《灵枢》、《明堂》三书为蓝本撰集而成,就弘扬《内经》针灸学术思想的贡献是极其伟大的。皇甫谧将《内经》原文篇序重新编排,使事类相从,便于查寻。《针灸甲乙经·序》谓:《素问》、《针经》,虽原本经脉,论病精微,其文有理。“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故不易浏览。所谓“称述多而切事少”,即以经文所论,理论说的多,临床实用者少。皇甫谧将《内经》中有关解剖、生理、病理、体质、脏腑、经络、诊断、治疗等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整体观指导针灸理论与临床,发展了《内经》的针灸学说。皇甫谧发展了《内经》的腧穴学,由《内经》确定腧穴160个,发展到官定348个。在《内经》循经布穴的原则上,创立了划线布穴法,实现了腧穴和经络在理论上的有机统一,扭转了临床取穴不统一、不准确的局面,大大方便了临床应用而具有实用性。

皇甫谧集《内经》经络学说之精要,在经络内容、经络循行、经络的生理、经络的主病、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刺灸法、刺灸禁忌、刺灸适应证等方面均较《内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针灸甲乙经》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卷,介绍了针灸的临床应用,从诊断方法到治疗原则,到特殊穴位的应用,到具体病症的辨证配穴施治,使针灸学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集西晋以前腧穴学之大成

(1)系统整理十四经腧穴。各穴位包括穴位的别名、部位、取法、何经所会、何经脉气所发、禁刺、禁灸、误针误灸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针刺深度、留针时间、艾灸壮数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为针灸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2)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皇甫谧把人体的腧穴,按头、面、项、肩、胸、背、腹、四肢等体表部位,划分为排列穴位的35条线路,例如: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这是正中线;背自第一椎两旁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这是第一傍行线;背自第二椎两旁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侠脊凡二十六穴,这是第二傍行线。这样寻找腧穴,便利而准确。且皇甫谧所记载的每一腧穴,都注明了属于哪条经脉,如:“天鼎,在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手阳明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三壮。”这种方法,方便实用,是针灸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后世唐·甄权《明堂图》、孙思邈《千金方》以及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均沿用此法排列穴位。

(3)记载经穴别名70多个。穴位的别名,晋以前文献记载很少,但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却记载有70多个,个别穴位甚至有3~4个名称,如攒竹又名夜光、员柱、始光、明光,石门又名利机、命门、精露,承扶又名皮部、肉郄、阴关。既对腧穴理论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又对理解穴位的位置与作用提供了方便。

(4)补充完善了《内经》的未备内容。不少穴位,《内经》仅有其名,未说明取法和部位,《针灸甲乙经》对其作了补充,如风府,“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取下关,“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取昆仑,按之有“细脉动应手”等。有的根据患者的口腔动作取穴,有的根据体表静脉分布取穴,大大提高了定穴的准确率。

(5)记载交会穴80多个。晋代以前的针灸文献,记载交会穴的很少。皇甫谧记载完整的交会穴有80多个,既扩大了腧穴的主治,又为考订提供依据,还方便临床选穴治疗,拓宽了选穴思路。如大椎为三阳经之会,不但能治督脉“脊强反折”等病变,而且能治疗所有三阳经病变;中极、关元为足三阴经任脉之会,既能治疗任脉疾患,又能治疗足三阴经病变。

(6)提出“脉气所发”穴100多个。如兑端(督脉穴)为手阳明脉气所发,大迎(足阳明经穴)为足太阳脉气所发。

(7)增补完善了五输穴的体系或内容。关于五输穴,虽《难经》对《内经》所述有所补充,但仍欠完整,《针灸甲乙经》进一步增补了手少阴经五输穴,使之得以完整。

确立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1)规定身体各部位针刺深度,保证针刺安全。《针灸甲乙经》以前,有关针刺深度的记载很少,《灵枢·经水》篇仅有某经针入几分的原则叙述,而《针灸甲乙经》则一一作了具体说明。如一般头面部诸穴3分,肢末、背部、胸胁处3~4分,肩部5~7分,腹部8~10分。这样分别不同情况的针刺深度,既保证了针刺的安全,又给后世学者确立了针灸操作规范。

(2)规定了200多个穴位的留针时间。《灵枢》关于留针时间的论述是原则性的,而《针灸甲乙经》却补充了近200个常用穴的留针时间。一般每穴平均留针时间6~7呼;少商诸井穴只留1呼,最多者为环跳、公孙,为20呼(约1分钟)。

(3)规定了艾灸的壮数。关于艾灸的壮数,《针灸甲乙经》规定一般为每穴3~4壮。其中头部、颈部、肩背等处多为3壮;胸、腋、腹部多为5壮;最少者为1壮,如井穴;最多者灸9壮,如大椎;个别甚至灸到50壮,如环跳。与现代临床肌肉丰厚处多灸的原则基本一致。

(4)指出了误刺误灸的不良后果。《针灸甲乙经》载有误针引起不良后果的穴位有13个,误灸引起不良后果的穴位29个。如刺人迎过深杀人(误伤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令血压急速下降,致晕厥)。刺云门等胸部穴过深,“令人逆息”(出现呼多吸少,胸闷气短,损伤肺叶产生血胸而逆息)。

(5)最早应用化脓灸。《针灸甲乙经》卷三云:“欲令灸发者,灸履遍熨之,三日即发。”对后世各家强调“用灸必发灸疮”的主张影响很大,如宋代王执中即主张:“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外台秘要》卷三十九:“灸则不发者,灸故履底,令热好熨之,三日即发也,得发病愈矣。”

汇集丰富的针灸临床经验

(1)归纳了不同疾病的选穴经验。重点是从卷七到卷十二的四十八篇中列出了内、外、妇、儿各种病症的配穴方法。《针灸甲乙经》不仅对各种病症指出了主治和有效的穴位,而且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针灸大法。

(2)记载了500多个处方。其处方的内容是晋以前的其他古籍中从未记载过的,特点有:①单方多,即一病一穴或一症一穴,如“骨痹烦满,商丘主之”,“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②较少称取某某经脉,多指明具体穴位,如治疟,《内经》谓间日疟不渴刺足太阳,而《针灸甲乙经》则指出:“疟,不渴,间日疟,飞扬主之。”③处方内容较少提到用补或用泻,如“身肿皮痛不可近衣,淫泺瘛疭,久则不仁,屋翳主之”。虽有“腹满不能食,刺脊中”,“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等记载,但未言补法或泻法。④处方近取穴多,远取穴少。如《针灸甲乙经·手阳明脉动发口齿病》一篇,对龋齿齿痛,先提到目窗、正营、浮白、完骨、颧髎、兑端、耳门、龈交、颊车、上关、下关、角孙等近齿部穴位,然后述及合谷、三间等远端穴位。

(3)论述了200多种病症的治疗。 ①内科病症:外感热病、伤寒、脏腑病、黄胆、溏泄、癫痫、水肿。②外科病症:包括痈疽、厉风、浸淫、脱疽、痂疥等。③妇科病症:妊娠病、带下病、月经病、不孕症等。④儿科病症:惊痫、泄泻、脐风等。如:“惊痫,筋缩主之。”⑤五官科病症:论述了近十种小儿科病症的针灸疗法,如“咽喉肿痛,天柱主之”,“暴喑不言,支沟主之”,“耳痛聋鸣,上关主之”等。

(4)重视妇科和儿科。中国针灸古典医籍中,《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列出“妇人杂病”专项的医书。在《针灸甲乙经·妇人杂病》中论述了妇女的经、带、胎、产等二十余种妇科疾病的针灸疗法。《针灸甲乙经·小儿杂病》中,论述了十余种小儿科病症的针灸疗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使针灸学传播到国外,在对外医学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自南北朝开始,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医学传到了国外,《针灸甲乙经》即是其中之一。公元7世纪初,日本仿唐医事制度,制定医药职令,规定的医生通用教科书中就有《针灸甲乙经》,之后朝鲜也仿效之。《针灸甲乙经》也先后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流传至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文献,《针灸甲乙经》对我国医学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在对外医学交流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注订阅号,‘一壶汉方’了解更多家人养生食疗,每天免费获取,健康食谱。

食疗推荐


名医荟萃, “针灸先师”皇甫谧的故事,针灸学科的开门立户之作


接下来就是今天的食谱推荐:

芝麻白糖糊


名医荟萃, “针灸先师”皇甫谧的故事,针灸学科的开门立户之作


【原料】:芝麻50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芝麻洗净,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炒香后凉凉、捣碎,然后装入瓦罐内。每次2汤匙,放入碗中,再加白糖适量,用开水冲服。

【功效】:补阴血,养肝肾,乌须发,长肌肉,填精髓。适用于肺燥咳嗽、皮肤干燥、肝肾阴虚所致的头发早白及老人便秘等症。健康人可用于平时调补,以抗早衰。

【性味】:芝麻味甘、性平,入肝、肾、肺、脾经。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通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身体虚弱、头晕耳鸣、高血压、高血脂、咳嗽、身体虚弱、头发早白、贫血萎黄、津液不足、大便燥结、乳少、尿血等症。

松子仁粥


名医荟萃, “针灸先师”皇甫谧的故事,针灸学科的开门立户之作


【原料】:松子仁20克,大米50克,蜂蜜或白糖适量。

【制法】:松子仁研碎,大米洗净,一同加清水煮粥。粥熟后调入蜂蜜或白糖即可食用。

【功效】:补虚,养液,润肺,滑肠。

适用于中老年人体弱早衰、肺燥咳嗽、慢性便秘等症。

【性味】:松子仁味甘,性微温。归肝、肺、大肠经。润肺,滑肠。用于肺燥咳嗽,慢性便秘。

蜂蜜甘,平。归脾、肺、大肠经。具有调补脾胃的功效。主脘腹虚痛;肺燥咳嗽;肠燥便秘;目赤;口疮;溃疡不敛;风疹瘙痒;水火烫伤;手足皲裂。

首乌粥


名医荟萃, “针灸先师”皇甫谧的故事,针灸学科的开门立户之作



【原料】:制首乌50克,大米100克,大枣10枚,冰糖适量。

【制法】:大枣洗净,去核。制首乌洗净,放入锅中煎煮浓缩后,去药渣取汁。在药汁中加入洗净的大米和大枣及适量清水煮粥,粥将熟时,加入冰糖调味,再煮40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功效】:益肝肾,补血,抗衰老。适用于未老先衰、头发早白、高脂血等症。

【性味】:制首乌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滋补肾阴。补肝肾、益精血、养心宁神。

大枣甘,温。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