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怎么办?针灸真的有效吗?
面瘫,主要是面部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
现代医学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将面瘫分为两类,即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属于定位诊断,二者在病因、症状、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也有差异。
中枢性面瘫为核上组织受损引起,多由脑血管疾病所致,常合并中枢性舌瘫、偏瘫、语言不利等。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属中医学“中风”范畴。
周围性面瘫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引起,多由于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受凉、炎症或病毒感染等刺激发生痉挛,面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受压而面神经髓鞘脱失、轴突变性所致。
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除中枢性面瘫的症状外,还表现为不能蹙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或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等。
相当于中医的“口僻”,俗称“口眼歪斜”,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以致气血痹阻、筋肉纵缓不收而成,常归于“痿病”范畴。
从经络学角度而言,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面瘫除口颊部症状,还可包括眼部、额部症状。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而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属混合神经,其中大部分纤维为躯体运动纤维,此种纤维自脑桥的面神经核发出后,进入内耳门,穿过内耳道底入颞骨之内由茎乳孔出颅,向前进入腮腺交织成丛,自丛中发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如扇形支配面部表情肌。
面瘫,不管是中枢性面瘫还是周围性面瘫,其病灶部位虽有所不同,但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
临床治疗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沿着面神经的路径局部取穴,通过针灸刺激,帮助神经传导功能修复;另一方面针对相关肌肉作一些恢复性的调整治疗,防止肌肉功能性萎缩。
需要强调的是治疗中枢性面瘫时更应注重脑血管等原发病的治疗,可以在选择面瘫一侧穴位针灸的基础上,配合病灶一侧的头皮针,效果更好。
总之,周围性面瘫预后较好、疗程也较短;而中枢性面瘫疗效相对较差,疗程也较长,且与脑血管疾病的恢复程度密切相关。
局部选穴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局部病症这一作用而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
面瘫病变部位多为阳明经循行之处,故选穴多以手足阳明经和面部局部腧穴为主,以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直达病所。临床常取攒竹、鱼腰、阳白、太阳、四白、下关、牵正、颊车、地仓、颧髎、迎香、水沟、承浆等穴。
在临床症状上额纹的有无及眼脸能否闭合是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重要表现,因此阳白、攒竹穴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意义重大。
额肌由面神经颞支支配,而阳白穴正位于颞支支配的解剖位置上,因此针刺该穴有利于病损面神经颞支功能及额肌肌力的恢复。
由于针灸治疗有选穴配伍、针灸手法、针刺时机等多因素影响,故应开展多因素及其作用关系的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影响因素之间的主次地位与相互关系。
很多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疗效上,注重穴位手法、刺法的研究,而忽略了针灸治疗面瘫机理的探讨,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面瘫这一疾病被攻克应该也是时间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