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的医疗针灸

文 / 汉水银杉
2018-07-08 00:00
安康历史上的医疗针灸

1992年,安康地区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在宣传国家文物法活动中,汉阴县小街乡村民反映该地靠近月河的几座汉基被水冲毁。文物工作者即赴现场调查:洪水冲毁砖券墓三座,墓砖灰色,旋绳纹,两端有子母口,出土文物率多陶器,有罐、樽双子盒。铜器数件,有削、钫、釜。其中有一高17厘米,口径7厘米的铜笥,内盛银质针30余枚,针长短不一,最长的13厘米,最短的5厘米。这批银针出土以后,村人不明用途,被一乡医得去,用于灸疗,仍有奇效。

安康历史上的医疗针灸

同年安康公正乡刘家湾亦出土灸疗用铜针20余枚。

针灸疗法其对象在经脉穴位,治疗的过程中仍然要辅以药物。秦汉以来,已有药物专著在民间流行,成书于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药物学知识,在其序录中,概括地记述了当时药物学的基本理论,如关于医方中的主药与辅药之间的“君、臣、佐、使”的理论,阐明了药物配伍的原则;关于“药有酸、成、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的“四气五味”说;以及根据药物的性能不同,采用不同的剂型等等。安康市啤酒厂基建施工时,汉墓中出土铜药臼一件,药臼内有一小药杵,这是古代捣药制剂的实物例证。紫阳县白马石汉墓中出土的药臼旁,有一朽坏炭化后仅留红色漆皮的木匣,内放丹砂和云母片,这两种矿物药能使人镇静安神,不仅仅是方土服食的上品药物,现代中药亦有使用丹砂云母的方剂。

安康历史上的医疗针灸

安康地区的古代医疗活动,史载虽少,但从汉墓中出土的银针、药臼等医疗器具上看,医药学仍然有很大的进步。丰富的药物资源,以及人们长期使用药物积累下来的医疗经验,促进了医疗过程中名医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