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先河!这几乎失传的针灸治疗术——针刺麻醉用于动脉造影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联合针灸科,完成3例针刺麻醉下冠状动脉造影术,开创了针刺麻醉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运用的先河。
急需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却对麻醉药物利多卡因严重过敏反应,出现过敏性休克。这一棘手问题,该如何解决?针刺麻醉为患者提供全新选择。
5月22日至25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联合针灸科,完成3例针刺麻醉下冠状动脉造影术,开创针刺麻醉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运用的先河。
5月25日,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造影室内,66岁的徐阿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与以往不同,医生没给患者使用任何局部麻醉药物,而是将2根银针在手腕常规进针——腕部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上两个穴位。银针轻巧留在患者手前臂穴位上,针刺麻醉效果极好。半小时后,徐阿姨完成手术,“除了有一点酸胀感,其他都很好。”
首例针麻下冠状动脉造影术,堪称“激动又无奈的选择”
5月22日,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介入中心接诊一例患者,“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对利多卡因严重过敏,常规麻醉无法开展,怎么办?
心内科主任樊民教授想到,祖国传统医学针灸或可发挥作用。在经与我国针麻专家、岳阳医院院长周嘉、针灸科主任李璟充分讨论病情后,决定大胆一试。
全球首例针刺麻醉下冠状动脉造影术正式开启
“这是一例无奈的选择。”樊民直言。当天晚6点,李璟主任消毒好患者皮肤,在左前臂穴位上轻柔、精准地将2根银针沿皮刺入、避开静脉;一旁的顾侃医生,熟练在针尾接上电针仪,予以电针持续刺激穴位。
患者情绪平稳,无任何不适。一声示意后,已做好充分准备的樊民团队在患者右手桡动脉进行穿刺、置管,成功完成“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检查”。整个手术患者始终无明显痛感,生命体征平稳,情绪稳定,术后也无不适。
以中医之长补西医之短,针刺麻醉是如何做到的?
岳阳医院院长周嘉教授肯定表示,“我们完全可以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中医之长补西医之短。”至今,周嘉带领团队已成功地进行百余例针刺复合麻醉下的心脏手术。
针刺麻醉在我国一度发展鼎盛。周嘉说,应用针刺麻醉没有年龄限制、性别限制、病种限制,且能节省20%到30%的医疗费用。目前,技术在开颅、开胸、开肺等外科手术中应用,同时可应用在胃镜、肠镜操作中。包括肺科医院、胸科医院、仁济医院、长海医院、东方医院等也在开展针刺麻醉手术尝试。
针刺麻醉是如何实现的?岳阳医院针灸科主任李璟说,针刺麻醉能发挥多层次、多靶点的双向调节效应,激发机体释放具有镇痛作用的多种内源性物质,并能有效降低和改善手术应激。
周嘉则补充,以前针刺麻醉主要靠单纯的针刺来完成,现在是针药复合麻醉,以针刺作为主要的麻醉手段,麻药作为辅助手段,只使用常规药量的20%至30%。至于冠状动脉造影术这样的简单手术,针刺麻醉下可实现完全不用药物麻醉。
针刺麻醉可节省两至三成费用,未来将制定标准规范推广
历经3例针麻下冠状动脉造影术,樊民既惊奇又惊喜,“最开始半信半疑、好奇、惊喜到震撼和折服的过程。针刺麻醉镇痛作用确切,同时具有镇静作用,患者主观感觉良好,看来今后完全可以作为心脏介入手术麻醉方式之一。”
针刺麻醉研究成果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中国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针刺麻醉优势显而易见。专家告诉记者,针药复合麻醉副作用少,患者不用插管,术中始终处于浅睡眠、自主呼吸的无痛状态,全身应激反应较小,机体抵抗力较强,患者的呼吸道无任何损伤。
周嘉透露,下阶段,岳阳医院将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针刺麻醉研究所,同时申报国家临床医学中心。未来,岳阳医院还将针对针刺麻醉制定规范标准,以让针灸技术在麻醉领域得到更规范推广应用,“针对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非但把握了针刺麻醉的临床规律和作用原理,更能推动疼痛生理学的研究,由此凸显中国传统医学的贡献和中西医结合的特色。”
中国针灸麻醉术60年的浮沉史
上世纪70年代,针刺麻醉技术已经走向了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目睹了针麻手术的神奇。他回国后,美国很快就出现了“针灸热”。然而,风光一时的针麻很快就陷入了焦灼。大约20年的时间里,全国做了约200万例针麻手术。只要能想到的一切部位,从头到脚,但凡开刀都用针麻,也一度引来了各界质疑,有不少人认为,针麻是一个“骗局”。
上世纪90年代,针麻陆续停止,这其中因素众多,业内认为,针刺麻醉本身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一定的人群、一定的病症范围内才能起效用。因此,它逐步“跌下神坛”,那么针灸麻醉到底经历了什么?
20世纪50年代,针刺麻醉出现,是我国中医工作者的首创。
1960年,我国针刺麻醉首次成功地应用于肺切除术。
1966年,卫生部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针麻工作会议,使针刺麻醉的成就得到肯定,针麻镇痛在全国范国内开展起来。
1971年,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国的这一伟大成就。推动了国内的针刺麻醉研究和应用热潮,也第一次使中国的传统医学在国外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1971年8日,美国著名记者詹姆斯·赖斯顿 (James Reston )在上海亲临现场观察多起针刺麻醉操作,并在美国媒体对中国针刺麻醉做了详尽的报道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亦为神奇的针刺麻醉倾倒。这些连续事件促使美国很快形成了“针灸热”。
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麻镇痛的临床应用范围和机制研究做了总结,如针麻的有效率、有效的针麻疾病谱等,并为针麻研究和发展制定了总规划 。
1979年,全国针刺麻醉手术总例数曾增至200万例,手术种类接近100种,几乎遍及各科常见手术 。
1986 年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会上肯定了针刺穴位的镇痛作用,并分析了穴位的特异性及其物质基础,尤其是这段时间内针麻的机制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发现,推动了针刺麻醉的应用和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针麻热渐趋衰微,但对针麻的理论探讨和试验从未间断。
近年国内外有关针刺的研究和支持力度逐年增加,随着针麻临床工作的深入,理论研究也渐趋活跃,针麻又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上海的曙光医院、仁济医院在心脏和颅部手术过程中成功地应用针刺复合麻醉 ,并被国内外主要媒体报道后,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七八十年代,由于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原因下,针麻出现造假现象,针麻的滥用不可避免引起混乱和恶果,给许多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针灸麻醉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单纯使用针刺麻醉的小手术有拔牙、扁桃体切除、伤科整骨等。适用疾病谱范围较广的则是针药复合麻醉,如甲状腺手术、心脏手术、多种开胸手术、人工流产、胆囊切除、结石手术、开颅手术、眼科手术等多系统、多器官的外科手术。在取穴方面,有循经取穴、远道取穴、阿是穴、按神经节段选穴、手术周围局部取穴等多种方法,尚无统一的选穴原则。
随着针刺麻醉临床和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深入发展,针刺麻醉存在的问题有:
①疗效方面:针刺麻醉效果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难题就是所谓的“三关”,即镇痛不全、 肌肉松弛不全、未能完全控制牵拉反应即脏器牵拉反应;
②穴位选择:大量的临床实验显示,现行的针麻临床应用的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神经节段取穴、局部取穴和经验取穴等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适应外科手术对组织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伤害性剌激特点;
③针刺手法参数:临床上应用的针刺手法多种多样,医生经验不同,不利于针麻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推广应用;
④电针参数:电针比较早地在针刺麻醉的过程中得以广泛应用,影响电针疗敢的是电针的物理参数,如电极、频率、电压、波型等;
⑤个体差异:如同药物麻醉一样,针麻也显现出较大的个体性差异,由于存在不同的患者镇痛效果有差别等原因,因此针麻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都应该考虑到个体差异,这也是目前针麻所未能解决的问题;
⑥ 疗敢评判标准: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对针刺麻醉疗效的统一评判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麻疗效的提高。
在针刺麻醉的功能及优势研究方面,可以辅助镇痛,减少麻醉药用量,降低麻醉药带来的副作用,能让病人苏醒迅速,较少脑功能的损伤,手术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能够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样,针灸学现代化研究的提升与拓展,作为我国少有的原创性的医学成就之一,进一步对针麻的规范化、标准化进行研究也是维护和保持这一祖国医学成就的重要措施。
而今上海岳阳医院针灸麻醉成功的探索,预示着未来针灸麻醉发展有无限的可能,激励着中医人的临床实践之路,相信,践行,就会看到!同样,我们更需要有理性、客观的态度面对中医界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一切。
来源:本文来源于青橘医话,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