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处方:肠痈方

文 / 军芳话养生
2018-02-10 12:09
组成:

太白、陷谷、大肠俞、肘尖、阑尾穴。

针灸处方:肠痈方

太白穴

太白,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太白穴 俞穴,属土,足太阴原穴。

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与太白穴同,大,通太。

【功用】扶脾土,和中焦,调气机,助运化,生发肺性阳气。

配伍应用:

胃痛:太白、中脘穴、足三里穴。

腹胀食不化、鼓胀腹中气大满:太白、公孙。

肠鸣:太白、公孙、大肠俞、三焦俞。

肠痈痛:太白、陷谷、大肠俞。

腹胀:太白、复溜、足三里。

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泻,善饥而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脾虚腹泻:取太白、足三里,针刺得气,留针30-4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儿童不留针。

矫正胎位:艾条太白穴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利转胎。

针灸处方:肠痈方

陷谷穴

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穴,属于足阳明胃经。

定位: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三跖骨间,第二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

【功用】清热解表,和胃行水,理气止痛

配伍应用:

腹痛

1. 主穴: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三阴交太冲。

2. 配穴 :寒邪内积者,配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配阴陵泉、内庭;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期门;脾阳不振者,配脾俞、章门;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3. 方义 中脘为腑会、胃之募,天枢为大肠腑之募,两穴均位于腹部,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三穴远近配伍,既可调理胃肠腑气,又可运转腹部气机;三阴交调理三阴经之气血;太冲疏肝儿调畅气机。

针灸处方:肠痈方

大肠俞穴

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配伍应用:

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支沟穴治便秘。

配关元穴,主治腰痛。

【特别说明】

1.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2.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针灸处方:肠痈方

肘尖穴

“肘”,指肘关节。“尖”,高或顶端的意思,肘尖穴位于尺骨鹰嘴的尖端,故名“肘尖”;肘尖穴属于经外奇穴,肘尖穴的准确位置位于胳膊肘处,屈肘时,位于尺骨鹰嘴的尖端。

取穴方法: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

生理解剖: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穴区神经、血管: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肘关节动脉网分布。

[刺灸法]宜灸。

[功用]化痰消肿。

[主治]瘰疬,痈疽,肠痛。

针灸处方:肠痈方

阑尾穴

阑尾穴,针灸穴位名,为“经外奇穴,位于足三里穴直下2寸。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部有腓深神经及胫前动、静脉。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急、慢性肠炎,下肢麻痹或瘫痪,足下垂等。直刺1.5-2寸。

主治疾病:

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消化不良;

②下肢痿痹。

刺灸法:

肘尖用艾条温和灸,余法针用泻法,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大肠俞斜向脊柱刺0.5~1寸,使针感传至腹部为佳。

功效:

清利湿热,消肿止痛。

主治与疾病:

本方适用于缩脚肠痛;症见右下腹疼痛不移拒按,或腹痛连腰,或蹇一脚,伴身热恶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苔黄腻,脉滑数;常用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急性肠胃炎属湿热内盛者。

加减:

若恶心呕吐加内关;发热加曲池;腹胀加天枢;腹痛较甚者加地机或阿是穴。

方义:

本方以专治阑尾炎之特效穴阑尾穴为主,散瘀消肿,清热止痛;配以奇穴肘尖更增清热解毒,消肿散瘀之力;兼用大肠俞、足阳明输穴陷谷及表里经输穴太白疏理胃肠,以冀使经脉气血通畅,肠胃机能恢复正常,阑尾炎之疾即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