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魅力你该懂了,140个国家引入,是几千年的中华瑰宝!
博物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针灸]
针灸是在中国历代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维和文化精华,涵纳着大量的实践观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艺,凝聚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针灸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
由于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症,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副作用,远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他国开花结果,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到目前为止,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最新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火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姓 名:王雪苔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25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副院长,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中医药协会理事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项目顾问等职。
专业技术职称:研究员
世界针联任职:前任主席 世界针联荣誉主席
业 绩:
在针灸学领域 重视应用灸法治疗疾病,对古代灸法做了大量的发掘整理工作;亲自鉴别中国中医研究院收藏的7000余种中医线装书;主持编写《汉语主题词表》的中医药部分,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医学史领域 对针灸医学史、中医图历史有较深的研究。
主要著作 主编《针灸学手册》、《中国针灸荟萃》、《中国针灸大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针灸学辞典》、《针灸史图录》、《针灸史提纲》、《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等。
姓 名:程莘农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21年8月
中国国务院穴位委员会医学评议组成员;中国中医研究院学位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针灸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兼经络研究委员会顾问;被加拿大、美国、挪威、南斯拉夫等国的针灸学院和学术团体聘为名誉教授、名誉理事、名誉主席、名誉校长等职务。
世界针联任职:
专业技术职称: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业 绩:重视辨证论治,贯彻理、法、方、穴、术的统一性;认为针灸临症取穴的多少,应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针判手法,强调运针要有力,采用“三才法”。
善于治疗内科,妇科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特别对偏瘫、高血压、面瘫、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
在经络理论的实质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主持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和“十四经穴点穴法”的研究;
主编和撰写针灸专业教科书7部,成为国内外针灸教学的主要范本。
姓 名:邓良月
性 别:男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世界针灸杂志》社社长,《中国针灸》杂志主编等;1998年被国家科委聘为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首席科学家。
专业技术职称:主任医师,获得中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世界针联任职:主席兼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
业 绩:
临床方面 创新了中医针灸对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和处理,形成了独特方法和经验。
教学方面 为各种针灸班做了大量的教学和临床示教,编著了多种教学讲稿。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针灸医生3, 000多人,培养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学术研究和论著 主编或参与撰写:《中国针灸学》、《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耳穴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标准针灸经穴部位图谱》、《中国针灸治疗学》、《古代经络文献通鉴》、《中国针灸证治通鉴》、《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中国针灸穴位通鉴》等。组织和参与编著了多种百科全书式的专业书典,有些被作为中国和世界某些国家的针灸专业教科书和必备参考书,有的被译成英文在世界上发行。
获奖情况 牵头的“经穴部位标准化的研究”、主编的中国《古代经络文献通鉴》、《中国针灸证治通鉴》等,分获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国家图书奖。
......
在我国针灸学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近半个世纪虽然短暂,却发生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前辈们以他门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精干的能力,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潮头,为针灸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志 BOWUZHI 2017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