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用红小豆茅根等草药治肾炎,治慢性肾炎后期药方《黄芪粥》

文 / 布谷鸟多多
2021-05-17 18:09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为慢性肾炎,是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中青年男性高发。该病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

大部分患者的病因并不明确。有研究表明,慢性肾炎和链球菌感染没有明确的联系,大约20%左右的慢性肾炎可能由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变而来。由于病程非常漫长,并且发展的速度也比较缓慢,患者早期治疗,多数可以控制稳定。

如果慢性肾炎没有治疗及时,病情就会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恶化的现象,这时再去治疗,不仅难度就是大大增加,并且也会反复加重,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很可能会发生肾衰竭,甚至快速发展到尿毒症。因此,一定要及时治疗慢性肾炎,不要有任何拖延。

老中医简单用药辨证治疗慢性肾炎

病例:患者xxx,男,40岁,河北人。高血压、慢性肾炎3年。3年前,一次劳累后受凉感冒,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在住地附近诊所吃药打针不见好转。于是到县城医院就医,检查发现,血压偏高,尿中泡泡多,尿潜血(++),尿蛋白(+++),确诊慢性肾炎。服用西药3个月,症状好转,指标降低。此后3年间多次复发,病情不见好转。于是,尝试中医治疗。

在中医门诊,患者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双下肢水肿、潮热、盗汗、口渴不多饮、小便黄,中医观察舌苔:舌红、苔薄黄,诊脉:脉细数。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红细胞(++),西医诊断:慢性肾炎,中医认为肾阴亏虚、阴火旺盛,治疗方法为滋阴降火、利水消肿。

采用中医传统处方《知柏地黄汤》化裁,药物选取:熟地黄,生地黄,山药,山萸肉,牡丹皮,白茯苓,泽泻,黄柏,川牛膝,车前子,赤小豆,当归,茅根等中草药组方配伍,水煎服。服药一个月二诊,腰膝酸痛、头晕耳鸣等症状减轻,水肿消退。药方去川牛膝、车前子、猪苓、滑石,继续服用《知柏地黄汤》加减调理巩固治疗2个月。症状消失,尿液检查正常。

慢性肾炎后期的治疗要重视,否则会反复

慢性肾炎病的后一阶段治疗比较棘手,有的患者浮肿长期不退,有的患者浮肿虽然消退,但是尿蛋白长期不消失,一劳累或一感冒,病就会复发。患者起初对此不够重视,以为一切症状如腰痛、头晕等消失了,浮肿也就消了,认为“完全”治愈。

在化验方面,虽有些蛋白尿,身体有些衰弱,但吃点补养药,休养一个时期,也就康复了。有的患者尿蛋白极顽固难消去,年限拖长,有情志或外界的影响,往往演成尿毒症。以致于发展到慢性肾炎后期不可救药,才开始重视起来。

有专家认为,肾炎症状虽然消除,但体力尚未恢复,麻痹大意,后果严重,有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只有完成后一阶段的治疗,才算全始全终地治疗好了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后期的治疗药方:《黄芪粥》

临床上,不少幼儿慢性肾炎病,有的二三年不愈,有的迁延十余年,中西医药,间进杂投,而症状却都起伏无常,不能稳定。中医认为,幼儿体质娇脆,脏气未充,久服中西药品,补多则壅滞,攻多则摧伤,而不服药又无以愈病,苦思之下,惟觉谷气可以养人,若得到饮食常品而兼具药物作用者,长期服用,可能有益无害。

可使用陆以湉《冷庐医话》中所载《黄芪粥》加味组成一药方调理,选取:生黄芪30克、生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为细末)9克、金橘饼2枚、糯米30克,先以水600毫升,煮黄芪20分钟,捞去渣,然后加入薏苡、赤豆,煮30分钟,再次加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制作1日量,分2次服用,每日服1剂。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此方对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残存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尿蛋白亦有效。

专家点评:本药方用黄芪,取《神农本草经》主久败疮,排脓止痛;《名医别录》主利气,利阴气之功用,以治肾脏伤损,恢复其功能;用薏苡,取《名医别录》消水肿,甄权治积脓血,以渗湿消肿排脓。惟此物力缓,须多用方效。

用赤小豆,取《神农本草经》主下水肿;《名医别录》主下腹胀满。以紧小似绿豆状的紫色、种脐为白色状呈窄长线形者为良,不可用半红半黑之相思子,亦不可用色红赤、粒大圆形之红饭豆。金橘饼能下气开膈消胀,其攻效优于砂仁、豆蔻,并可防止黄芪服后引起壅胀的副作用。若无金橘饼,可用广陈皮3克与黄芪同煮,去渣。鸡内金能助消化,恽铁樵谓其能补内膜之破坏。糯米能温中益气。

在服用此方药之前,要检查肾功能和尿蛋白等,服过1月后再事检查。如果肾功能有所改善,蛋白尿有所消失,则持续服用1-2月,待肾功能完全恢复,尿蛋白完全消失后,仍继续服用3个月,以巩固疗效。并应当安排好休养,以免复发。此方在肾阳虚、肾气衰弱的情况下,使用最为适宜。肾阴虚,脉细数,舌质红绛者,不宜用。

该药方曾治愈小儿慢性肾炎迁延不愈者数例,内有尿毒症前期症例。成人服用,在掌握了辨证论治的法则下,使用得当,亦能收到满意疗效。(仅供参考,用药需经中医专家辨证)

(东方红星,文/李烈,医师/张振忠;约19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