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香传奇:香中翘楚“全料香”秘方何来?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样?

文 / 微知科普
2020-12-12 09:22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村

洪山村是一个古老的山村,位于太岳山麓狐岐山脚下。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矿藏、森林和多种名贵中草药等天然资源。传说曾有神鸟鸑鷟鸟在此地驻足,而后神泉水喷涌而出,人们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源源不断的神泉水滋润灌溉着肥沃广袤的土地,睿智的先民们利用水位差在3条主干河流上修建了60余盘水磨,将丰富的水资源转换为无穷的动力,推动了洪山制香、陶瓷、琉璃等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用石磨水加工出的制香原料蓬松柔软、质量上乘,加上狐岐山丰富的资源优势,使洪山制香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洪山制香虽历史悠久,但从何时起源没有确切说法。清代《介休县志》中有“香,出洪山”的记载。民国十三年版的《介休县志》中记载:“洪山村制香香坊达百四十余家,行销最广,产品销售于本省各县,远及河南、两湖等处。”

据当地老人回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洪山制香景象繁荣,当时洪山村日产香300多箱,每箱30千克。全村大部分村民以制香为生,与之相关的原料加工、包装、运输、服务等行业占用的人数甚广,香坊字号比比皆是,大的字号有“天成公”“天成合”“之馨昌”“德泰”“德义公”等。香品种类繁多,产品供不应求。

本地香坊自筹原料,组织、固定多户人家,统一生产规格、包装和销售,也有天津、内蒙古等外地字号如“四合公”“三义和”等常驻洪山订购、包装外运,或发到天津后二次包装,贴上“天津出品”字样,销往我国东北、内蒙古以及国外的日本、东南亚地区。

采访中,郭建美告诉记者,他听长辈说,当时在洪山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外卖”行业。家家户户忙着制香,根本没时间做饭,洪山“外卖”兴盛一时。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常驻于此,从陕西等地来订货的骆驼商队一波接着一波,满街的驼铃声清脆悦耳。这些驼队不仅把洪山香带了出去,也把来自异域的珍贵香料输送回来,比如“全料香”中用到的珍贵香材龙涎香是从阿拉伯进口的。

据说,早期当地煤窑里挖煤也用香,因为当时没有其他照明设备,只有麻油灯,而麻油灯易灭,为了省钱方便,往外拉煤的工人干脆在耳朵上夹两支洪山箭杆香,摸着黑往坑外爬,漆黑坑道里对面下来的人很远就看见亮点火星,以防相撞。

在没有钟表的年代,香还有计时的作用,洪山种地的人家用一炷香的时间来换算所浇地的面积,可以说,洪山香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它的作用。

香方源于神秘的宫廷用香

洪山香品中的翘楚当属“全料香”,也被当地人称之为“和香”。“和香”不是简单地将香的原料药材混合,重要的是药性的“和”。和香的过程还要遵循古法,在适当的季节寻找不同产地的香材,并将制香人的心性融入其中,最终制出“致中和”的香品,才能达到让用香之人阴阳合、气血和、脏腑和的效果。

据郭建美的父亲郭恒瑞说,目前所有的古法香方中,除了洪山“全料香”难以再见到另外一款用料达36种的香。当中的名贵药材君、臣、佐、辅的配伍关系极为复杂,经过一代代经验丰富的老香工在工艺上的不断完善,使得36种香料各尽其性,暗相契合,共致中和,所以才能在香方中当得起一个“和”字,暗示了这款香方的特殊性。“全料香”突破了一般香方的概念,更突出其调和身心、益思提神等保健养生功效,所以被誉为“香品中的贵族”。

“全料香”在历史上是宫廷用香,是晚清时期洪山百年老字号“天成公”得到的一款上品香方,有关它的由来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

“天成公”作为洪山香的代表香坊,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嘉庆年间,它的前身是“天成香坊”,而“天成香坊”的来历与“全料香”密不可分。

清嘉庆元年,刚刚继位的嘉庆皇帝举办“千叟宴”,广邀天下60岁以上的贤德老人进京赴宴。介休名士宋廷魁受邀进京,由于他创作的小说《粉妆楼》、戏剧《介休志》红极一时,后多次受到京城达官贵人的邀请。在一次王府家宴上,宋廷魁被客堂一缕香气吸引入神,后了解到此香是当年傅山进京为孝庄皇后治病疗养时开的三十六香方,主人见宋廷魁对此香颇为喜欢,就作为见面礼把香方抄了一遍给他。

宋廷魁将香方带回介休后交付给了做香的好友张氏,为了避讳宫廷泄密之嫌,把原来的香方改名为“全料香”。好友张氏按照香方反复研究,终于做出了令宋廷魁满意的香味。张氏香坊的生意也因这款香方蒸蒸日上,因香方来自“天家”,于是给香坊起名“天成香坊”。在这之后,张氏后人张福成又将“天成香坊”改名为“天成公”。

再后来,张福成的继承人因经营不善,以致“天成公”走向衰落,香坊和“全料香”香方被“天成公”的大掌柜宋錫功买下接手。虽得香方,但宋锡功并不知香方中核心用料的配比和炮制方法,制不出“全料香”的香味。其子宋淇文费尽一番心思,从原“天成公”后人口中得到了“全料香”的核心技术。富有经商头脑的宋淇文以老字号“天成公”为基础,“全料香”为招牌,经营迅速扩大。

宋淇文膝下无子,直至1949年将香方口传给了侄子宋树荫,宋树荫经营了“天成公”几年后,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内,洪山村所有的制香户停止了制香生产,“全料香”的生产与销售也随之进入了第一段历史空白期,此后20多年时间里市面上几乎难觅其踪影。

再现香中贵族“全料香”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业待兴,当时的洪山大队副业加工厂开始少量恢复生产卫生香。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集体公有制乡村企业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洪山大队副业加工厂也随之消失。

20世纪90年代初,洪山香传统的家庭作坊模式又悄然兴起。1993年,洪山镇政府为了发展洪山传统香业,以镇办企业性质成立了“洪山镇香业公司”,由郭恒瑞担任经理。并邀请原洪山大队副业加工厂的老前辈们进行技术指导。当时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宋树荫对洪山制香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郭恒瑞多次登门拜访下,将“全料香”的配方及制作工艺相传。但是由于制作成本高,一些进口原料难以购全,客观条件不足,郭恒瑞未将“全料香”得以恢复。

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集体经营转向个体经营。2005年,“洪山镇香业公司”改制为“洪山恒瑞制香厂”,郭恒瑞的儿子郭建美正式从父亲手中接任厂长。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4年,在这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全料香”的生产与销售处于第二段历史空白期。

担任厂长的郭建美经过十余年刻苦钻研和千百次的试验,于2013年恢复了洪山“全料香”的生产。同年,该技艺申报为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又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实践总结,如今“全料香”的传统生产技艺日臻完善。恒瑞制香厂成为洪山“全料香”传统生产技艺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基地。

近几年,一方面传统文化强势回归,另一方面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健康养生,无任何化学添加的洪山香除了得到老香客一直以来的认可外,也逐步在市场上打开了一席之地,洪山制香迎来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