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悟】知否知否,来医院抄方的验方、偏方,这类处方其实并不是中医理论框架下的方剂

文 / 健康科普小护士
2020-11-06 09:16

导语

时常会有患者拿着网络搜索到的或者他人介绍的偏方、验方来医院找医生抄方。其实这一类处方不是中医理论说的方剂概念,更和中医基本的治疗原则相违背。

1

中医方剂学基本介绍

对中医院校学生而言,《方剂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现代学院式教学的要求,将医学涉及的各门课程进行了分类。医学课程大体上分为基础课和临床课两大类。对于教学而言这样的分类是必要的,且有利于教学规范化。对于真正临证而言,由于面对的治疗对象是一个整体,并不会按照基础课或者临床课模式进行生病就诊。由于中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对于中医院校学生而言,务必提升对《方剂学》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方剂课程一端衔接了中医理法,一端体现了中医方药,既有基础课的理论特色,也有临床课的实践特点。

《伤寒杂病论》之所以被称为方书之祖,并不是因为记录方剂时间早。虽然中医学尊古,但更重正统,伤寒论在中医学历史上的江湖地位不是由其年头决定的。《伤寒论》在历史上第一个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涉及了千年之后的今天中医学依然在采用的辨证、治法,涉及病和证的治疗。因此,中医学自古就有先立理法后定方药的传统

2

偏方、验方为什么不是中医学中的方剂

从上述对方剂学的介绍可以看出,即便是《方剂学》教材当中的中医经典方剂,也不是能够以其功效为标准简单拿来直接给患者服用的。这种用功效来治病的错误并不是在于方剂功效不确切,而是流程上完全违反了中医学先思辨立法再开方的原则。

简单来说,一张合格的中医处方其前提是需要符合中医辨证审因,确定中医的治法,然后才是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考虑。方剂组方要按照主次分明的特点,构成一个基本结构,这一结构要符合君臣佐使的规律,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张中医学意义上的方剂。就像盖大楼,是需要前期进行地理结构的分析,然后才进行设计图纸,最后才是按照图纸进行建设施工。否则同样是一座设计很精巧的大楼,建在结实的土地上就很稳固,建在沙滩上就会坍塌,建在海上就得沉。每个人体质的差异就如同黄土地、盐碱地、沙滩、海面的不同。

名不正则言不顺,其实古人大智慧,已经在名字上给予了提示。方剂中的方,意思是以规成圆,依矩成方,就是老百姓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的方,指的是开方要有规则。而剂,古代通齐,排比而整齐为之剂,指的是药物的排列组合要符合要求。比如方剂中最常用的甘草,同样的几味中药,把甘草写在第一位,和把甘草放在最后一位,从中医理论角度解读,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剂。

因此,偏方、验方虽然对某一个症状有效,但很可能完全不符合现在情况进行使用。正所谓法无定法,方无定方,有是证,用是法,开是方才是合格的处方。

作者:陈振宙

审稿:王 广

于国泳

审阅:龚燕冰

作者简介

陈振宙,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师承项目,首都国医名师李乃卿教授师承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