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中医悬壶81年,墓碑刻100份药方秘法,无偿供后人学习
中医,人类文明的奇迹,在漫长的历史更迭、朝代起伏跌宕中没有消亡,没有断裂,一直绵延至今。自产生以来,就吸收着中华文明中的精华,不断发展壮大。
中医是从古至今每一个医生的心血结晶,浸润着中华文明的中医学,几千年来一直闪烁着东方文明的智慧,并不断的传播和发展。
一、无德者不能为医,有品者方能济世
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文化的绵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甚至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起到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想到中医秘方是多么的宝贵,但是有一位老中医,逝世后把秘方刻在了墓碑上,造福后世。
这名老中医叫袁淑芳,是河南省西平县一个中医世家,小时就看长辈们医病救人,所以耳濡目染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我们都知道学医是非常辛苦的,查看各种古籍,复习枯燥的医学知识,掌握千百种中药,以及治病所对的药方,知识多且杂,需要掌握的东西非常多,袁淑芳并没有望而却步,也不觉得学医是负担,自从踏上学医之路开始,她就决心要把自己的知识为民所用。她用认真和毅力习得高超医术,救治了数不清的病人。
春秋轮回,光阴如梭,从十几岁到九十几岁,袁淑芳一直走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不仅医术高超,还有高度的责任心,把患者放在首位,对待病人一视同仁,以一颗认真细致的心对待病人,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患者,对于自己做出的每一项诊断,患者治疗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从专业角度出发。
对待每一位病人,袁淑芳都给予充分的温情和理解。不仅用自己的实力去救治病人的生命,缓解病人的痛苦,也用自己的耐心对待每一位病人。
有的人因为病痛的折磨,或者是内心拖累家人的负罪感。想要放弃生命,袁淑芳遇到这种病人心理身体同时治疗,双管齐下,真正的做到了面对面问诊,心连心开方。
济世怀仁,莫过于此,把自己的责任和病人的生命相连,把自己的快乐和病人的健康相连,做生命的守护人。
二、医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八十一年的从医生涯中,袁淑芳救过的人,遇到的疑难杂症数不胜数,所以她根据经验整理出来很多中药方子,这些秘方都是她治病救人所得的宝贵经验财富。
2006年,袁淑芳行医已经力不从心,她渐渐感觉生命将走到尽头,她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不能将自己宝贵的行医经验和中药良方带到棺材里,而是要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能免于病痛苦难,造福子孙后代。
袁淑芳开始着手整理妇科病秘方,之后袁淑芳找到大儿子王泰升,并且把秘方交给了他,在王泰升以为母亲要把药方传承给他的时候,袁淑芳说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话:“等我死后,把他们刻在我的墓碑上,造福后人”。
在袁淑芳离世后,他的大儿子王泰升完成了母亲最后的愿望,让石匠在墓碑上刻上课老母亲交给他的100个中医秘方,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不仅当地人来墓前摘抄,很多外地人也来到袁淑芳墓前摘抄药方,秘方也因此流传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人因此受益,相信袁淑芳老人泉下有知必定很欣慰。
三、百年中医
中医药学起源于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生活实践,通过将生活实践对生理、病理和自然现象的认识与古代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从诸家思想中汲取营养,讲究天地人的和谐。
历代的诗词歌赋,经史典籍都可以找寻中医药的踪迹。
《诗经》里提到许多中药名称,古代诗词留下许多有关中医药文化名句,甚至就连《红楼梦》中都提到过许多中医方药...《伤寒论》、《内经》、《本草纲目》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医药典籍,从这些传统文化的优秀书籍中,不难看出中医药学既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同时也从医学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的中医,生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明朝末年开始,西医渐渐流入中国,到了20世纪初,西医已经初成气候,两者狭路相逢,中医的道路发生了改变。
一些接受了西医教育的人,用西医的眼光丈量中医,认为中医是落后的,应该进行废除。
还有一些思想文化
社会是
几千年的相守相知中,中医早已在中国人的生活扎根生长,并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习惯,中医在群众方面有坚实的信任基础。
近百年来,西医的强大挑战,还有不明所以的人企图废除中医的巨大压力,中医并没有被压垮,她用她顽强的生命力站稳脚跟,并且在改革开放之后走出国门,造福更多人类。
其实无论中医西医,医学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其实只要能像袁淑芳老人努力提升自我技能,以一颗认真细致的心对待患者,全心全意病人服务就是好医生!
袁淑芳老人也用身体力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奉献了什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