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从中轻度到基本正常,高手妈妈眼中的居家干预误区和药方
文/MM妈
女儿MM5岁,曾被邹小兵确诊为中轻度自闭症
2019年8月被邹小兵评估够不上诊断标准。
相关文章阅读:
三进三出邹小兵诊室,女儿从中轻度自闭症到够不上诊断标准
女儿从中轻度自闭症到基本正常,妈妈是如何干预的?
之前的文章,我主要分享了理念和方法层面的东西,点击阅读:
女儿从中轻度自闭症到基本正常,我坚持以社交为核心!
让邹小兵都称赞的高手妈妈,是这样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
最后一篇,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精神和心理层面上的,干预不仅仅是父母和孩子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彼此享受快乐的过程。
1
▲▲▲
亲子关系在主流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其实,我认为在特殊教育中,它同样重要,是干预的基石。
自闭症孩子有社交障碍,他们在生活中常常会觉得这个世界处处与他们为敌、为难。
他们想安安静静看陀螺旋转,可大人偏要硬拉他们坐下,学习很多他们不擅长、不感兴趣的事情;
同龄小朋友在和伙伴欢乐地玩耍,他们却奔波去机构的路上,连吃饭都是囫囵吞枣,睡个午觉可能都是奢望,甚至要背井离乡,去到陌生的环境;
他们常常因为不知道怎么做,而采用不恰当的行为和情绪来表达需求,最后换来家长的责骂,陷入新一轮的“矫正”中;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能做到爱的三原则——尊重、理解、包容,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心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除了专业的行为管理技术,在关注孩子心理层面多花些功夫,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父母是孩子的引导者、学习者
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变化的、不可控的。
七八个月以前的MM是个情绪非常糟糕的孩子,她感官的任何不适,如困了、累了、渴了、热了、尿憋了、洗澡时身上有头发、衣服脱不下来……都会让她变成一颗地雷,随时爆炸。哭啼啼、哼唧唧简直是家常便饭。
但如今的MM,如果哪天哭了,我们才会想她是不是情绪不好。处理她情绪问题也成为了我最擅长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她与我相处的这些鸡飞狗跳,都是她学习的宝贵时机。如果我没有做好,那都是在积累她错误的学习体验。在机构上课的几小时,根本抵不住和我在一起的零碎时间。
在社交学习上,普通孩子能自发地从一次次失败的经历中思考、改进,学习新的策略,但自闭症孩子做不到,需要家长抓住机会,一次次帮他们塑造和强化。
良好的亲子关系下,父母是孩子的引导者,只有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下,他们才会愿意模仿你,学习你的行为。
当干预走到后半程,有时我甚至觉得这不再是干预,而是正向、柔和、有爱的教育,是一种说话的艺术。教育本身就是在塑造一个孩子的灵魂。
(2)要说服孩子,关系好才行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你忍不住打骂,就是在给孩子错误的示范。当孩子讨厌你时,你所谓的教导在孩子眼里不过是充耳不闻的唠叨和碎碎念。
当孩子不懂得征求意见,直接拿走你手上的东西时,你是否会立马表达这是我的东西,我很想和你一起玩(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善意,有助于孩子接受你的拒绝),但是你没经过我允许我不开心?
你是否会想到立马大声喊爸爸,假装很委屈,XX抢我的玩具,示范他们还有告状这个策略?
还是只会严肃批评,甚至打骂,告诉他们不可以这样,抢东西不对?
有时候可以用认知说服孩子,但在孩子比较抗拒时,只有你与孩子的情感够浓烈,孩子才能接受有些事情不按他们的逻辑走。
(3)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孩子建立社交安全感
除了少部分能力极好的孩子,绝大多数自闭症孩子对物的兴趣大于对人的兴趣,我们重视游戏,重视欢乐,重视社交,重视亲子关系,都是为了给孩子建立稳定的主动交往动机。
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孩子开启同龄社交的前提。自闭症孩子在交往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行为不适当、交往不恰当、不合群、和小朋友玩不到一起,对小朋友不感兴趣等。
到底是什么影响着他们的交往意愿?
很大一部分孩子对人的兴趣,源自于在家里与爸爸妈妈的交往经验,并将这种经验泛化到家庭以外的环境。这里我们要排除触觉敏感的孩子,因为触觉敏感会影响他们的交往。
孩子进入到幼儿园,他们之所以和别人交往,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如果他们在家和爸爸妈妈的交往经历不愉快,或者上幼儿园之前和其他小朋友有不愉快的交往体验,那他们很可能就会排斥小朋友、远离小朋友。
另外,如果幼儿园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他们也不会和小朋友有交往行为,他们还会表现出焦虑、紧张,甚至可能为了自我保护躲到一个角落里,远离小朋友,甚至远离老师。
如果孩子有这种表现,家长先不急着纠正孩子的问题,而是要看看幼儿园的环境,有安全感孩子还才肯和别人玩,才能在社交中感受到快乐。
2
▲▲▲找过邹小兵看诊的家长,应该都被问过,“孩子在幼儿园快乐吗?和小朋友玩耍吗?”
我也认为,享受到社交的快乐是孩子走出自我世界的标志,所以,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让孩子每天都开心,是我的重中之重。
让孩子开心,绝不是一味满足孩子,不得罪孩子,甚至贿赂孩子,而是有技巧地让孩子愿意跟人互动,并享受互动的过程。
我们常常觉得和孩子互动很难,因为孩子常常充耳不闻,注意力不集中,即使有回应,也难以延续。
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引导孩子与你快乐互动起来。
(1)走进孩子的世界
既然孩子无法走入我们的世界,那我就想办法办走进他们的世界,带他们走出来。
当你成功了,你会发现,孩子不是不愿意沟通,只是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甚至孩子的哭闹、问题行为都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独有方式。
一个专业的老师要进入孩子的世界,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切入点,利用技巧抓住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将孩子无意义的行为、对物的痴迷转化成有意义的社会行为和活动。
这是我们家长难以企及的,但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有数倍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去观察孩子、引导孩子,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些父母,实在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玩起来,一看到孩子刻板的摆弄就火冒三丈,恨不能暴打一顿。但有的父母却可以停下脚步,细心观察孩子为什么痴迷这个刻板、单一的游戏,走入他们的世界,一起欣赏他们的杰作,并热情地邀请孩子看自己的新玩法。
(2)先跟随再引导
这里就引出一个重要的互动概念——先跟随再引导。
无论何时,引导者都需要灵活巧妙地介入,并将孩子引导到自己的主线上来。成功的引导可以让你和孩子双方都很舒适,很快乐地享受、互动。
直到现在,我在家里依然很享受与孩子在床上快乐的亲子时光。
以我们常玩的感官游戏哈痒痒为例,对于小龄孩子,我们可以教授身体部位,如“我要哈你的小手!我要哈你的小脚丫喽!”当孩子受不了那个痒的程度,你可以哈孩子不太敏感的脑门、手指头来给孩子降降温。
你也可以教会孩子很多社交沟通,“太痒了,不要,快停下!”当孩子拒绝了,你要给他们正确的反应,比如停止哈痒痒。
但是你不想社交回合断掉,你可以用你的小滑头耍他,如“哦,那么摸摸你/戳戳你/切切你”,依然瞄准孩子比较痒的部分下手,让孩子体会到不同的动作带来的感受,也顺带认识了动作词汇。
当孩子很期待你每次痒痒刺激时,你可以突然中断你的动作,孩子因为期待游戏继续下去会看向引导者,这时我们继续游戏,这样就把眼神训练和游戏的快乐链接了起来。
对于大点的孩子,我们可以加入一些心智活动,如故意让孩子痒得受不了,孩子跑开后,真诚地对孩子说,“我保证不哈你了。”孩子上当后,依然去哈痒,说,“我只是戳戳你哦。”这时候为了维持互动,你需要降低你的强度,让孩子不至于跑开或反感,重点是让孩子体会到被骗、上当、玩笑。
(3)根据孩子的反应,确定下一步行动
在游戏活动中,有个常规的套路就是以孩子的兴趣点切入,设计你的活动。根据孩子的反应程度决定你接下来的行动,像弹簧一样进退。
互动既然是互动,就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前期你需要努力让孩子朝向你,后期孩子变成承担互动的主要责任人。
当孩子主动时,你需要给孩子良好的回应来强化,当孩子被动时,你需要主动出击引导孩子学会如何维持互动,有来有往,才可以称之为良性互动。
而家长常犯的错误,就是经常用拷问模式和孩子相处。我们常常苦恼孩子会经常明知故问,却没有想过我们大人何尝不是明明知道孩子吃了什么,做了什么,却天天明知故问,“待会去哪?”,“你去哪里呀?”,“你怎么不理人?”,“你今天发生什么事情了?”
3
▲▲▲孩子在干预中不断进步后,就要进入幼儿园这样的集体环境中。
有的家长把融合看做干预的终极目标,为了自闭娃能和同龄人相处,到处找支持融合、有影子老师的幼儿园,希望孩子能潜伏下来。
但有的家长认为,如果孩子的跟随率达不到70%时,不必追求无效跟融合。这里,我也说一说我对融合的理解。
(1) 融合无处不在,融合的对象可以成人、NT、谱系
融合对孩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成人固有社交模式很难去和儿童社交,甚至不熟悉儿童社交发展的最初阶段仅仅是肢体互动、跟随和模仿。
成人发起互动时,往往没有普通孩子那么高的频率及执着的精神,回应孩子时,又容易协调和妥协孩子。两个2岁的普通孩子,可能在互相追逐和模仿中快乐地度过了几个小时,大人有时候却忽略了这些基础阶段,急于教他们如何用语言沟通、打招呼,造成了社交教学的跳阶。
并且,无论我们成人多会教导孩子,将来还是要把孩子引入同龄社交,这才是他们未来的学习伙伴、生活伙伴。
幼儿园、小区、机构、朋友家,都是孩子融合的场所。无论是功能性社交还是情感性社交,最好的强化物都是社交成功的良好体验。孩子在与小伙伴玩耍时,感受到的每一点快乐都是在帮助他们迈出自己的世界,积累经验和信心。
因此,孩子刚开始和同伴玩耍时,对象最好不是NT,或者是能力稍弱的NT,以保持孩子的社交动机。机构的团体课便是很好的选择,这也是我们孩子上融合幼儿园前的必经之路。因为同为谱系孩子,大家能力相当,沟通的步调也趋于一致,社交的压力较小。
当然,老师也应尽量选取能力相当的同伴,并在融入教学目标重点(如对人主动关注,同伴关注,主动模仿,参照非语言,共同注意力,分享等核心社交能力,再进阶到高阶的心智解读、假想游戏、聊天会话等。同时,不断促成同伴交往的机会。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和刺激,提高这些社交能力,而不是直接老鹰抓小鸡、丢手绢、木头人等规则游戏。
很多家长希望团课中有一名出类拔萃的孩子可以带动其他孩子进步,有时候甚至嫌弃能力较弱和有情绪行为的孩子。殊不知,团课的目标并不是完整地呈现一个完美的课堂,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和处理课堂中社交冲突、社交行为的缺失。
如果团课中都是能力极强的孩子,那你的孩子就没有机会去催促、提醒一名能力较弱的孩子去参与课堂;如果每个孩子在团课上都情绪稳定,你的孩子也没法学会当别人对我有不好的举动时,我该怎么处理……这些社交障碍都应当在团课中被暴露出来,孩子才会在专业的帮助后提升。
(2)孩子进入集体环境,主动在先,规范在后
主动性的培养,可参见我们上一篇文章。
自闭症孩子不遵守集体规则,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理解集体规则;二是理解了但是控制力弱,所以遵守规则的表现会比较弱。
自闭症孩子的一个特征是希望少一些变化。但进入幼儿园、小学之后,这个特征会影响他们进入集体环境。
因为追求有序,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会表现为固定的行为方式,需要固定的环境设置。但到了幼儿园、小学等社会环境中,他们对周围环境就失去了把控,失去了安全感,他们会因这种无序而焦虑。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结构化教学,告诉孩子幼儿园一天的活动安排,让他们头脑中形成有序的概念,让获得了对环境的把控感,这样他们才会踏实地坐在课堂上。
所以,当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到处乱跑,行为不规范,我们首先就要评估这个小朋友是否理解环境的要求。我们要告诉他们,在当下的这个环境你应该干什么,每个环节,该如何做,而不是说你不应该到处乱跑,不应该推小朋友,不应该抢玩具。
只有孩子理解环境了,他在集体环境中才会跟随。当然,孩子即使形成了有序感,也可能控制不住,这时,我们需要不断提醒,帮他们形成习惯。
形成有序和习惯,是规范自闭症孩子行为的两大难点。功能较高的孩子,结构化教学占比例比较低,我们可以通过绘制类似绘本故事一样的日程表等灵活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与记忆。
写在最后
截止目前,我的干预心得已经更新完毕,希望能帮到大家,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愿大家能够披荆斩棘,寻找到自己的心安之道。
最后,特别感谢Lisa,Army老师,虽然MM不过你们数十年教过的一个普通个案,但对我们一家来说,你们的专业,爱心,扭转了了一个孩子的命运。感恩相遇,感恩有机会一起成长。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