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大会发言丨刘德山: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努力建设中医药强省

文 / 山东快报
2020-01-20 16:06

大众网·海报新闻济南1月20日讯(记者 梁雯 李亚平) 1月19日下午,山东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山东会堂举行全体会议,15位委员就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双招双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作大会发言。其中,省政协委员刘德山代表农工党山东省委发言时建议,建立治未病为主的健康体系,健全完善体制机制,鼓励研究开发,让中医人代代传承,努力建设中医药强省。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针灸砭石和中药汤液源于山东,扁鹊四诊法名扬海内外;历代名医辈出,不绝于史。进入新时代,建设中医药强省,应着力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随后,刘德山从四个问题入手,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中医药有没有用?”这是刘德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他说,在社会上,中医不科学、疗效不如西医、中医药无用等陈词滥调时有耳闻,但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确切的临床疗效和千百年来老百姓的认同是谁也否认不了的。

刘德山认为,中医学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同一种疾病根据不同体质、地域、气候及饮食习惯调整处方,并具体细化到治疗、起居、心理等方面。也就是说,西医治疗人身上长的病,而中医是治疗长了病的人,其中还蕴涵着大医精诚的人文关怀,以其“副作用小、能根治、成本低”的临床优势成为广大群众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养生延年的重要手段,有用而且管用。

“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作为中国独有的优势,集环保、种植、养生、医疗为一体,是典型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其研究突破将会产生新的科学革命,前景广阔,大有作为。”刘德山说。

“为什么要提倡治未病?”这是刘德山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他说,2018年中国医疗机构诊疗量83.08亿人次,住院数2.55亿人次,卫生总费用5.8万亿,占GDP的6.4%;人口多,病人多,花费也多。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老龄大省,60岁以上老人2239万,占总人口的22.3%,老人多,慢病多,共病多。因病返贫,因病致残,触目惊心。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也就是说,预防多投入1元,治疗可减支8.5元,节约抢救费100元。

由治已病转向治未病,尽量不生病、少生病,才是正途。为此,刘德山建议,建立治未病为主的健康体系,推动二级以上中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康复科和中医膏方门诊;鼓励综合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咨询评估、干预调理等治未病服务。全面开展“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打造省级中医药健康服务信息云平台。建设一批治未病和康复保健治疗中心,推动中医药诊疗设备和健康食品研发应用。

“怎样让中医人代代传承下去?”这是刘德山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他说,中医药振兴离不开中医人才代代相传。但目前,山东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太少,两院院士为零,国医大师仅1人,“山多峰少”;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缺少师承教育的内容。

为此,刘德山建议,加快中医药教育体制改革,把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中医规培列入师承启蒙,发挥学术流派和名中医工作室的带教作用。调动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积极性,保障跟师时间,确保师承效果。把特殊或稀有专业人才及确有专长的民间医生纳入师承队伍,促进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造就更多齐鲁名医。

“中医药振兴需要党委、政府做什么?”这是刘德山提出的第四个问题。他说,目前,中医药振兴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中西医并重方针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中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普遍弱化,仍有1个地级市、8个县(市)没有公办中医院。省卫健委仅有一个中医药处,难以对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7个业务司、23个处室的工作。

为此,刘德山希望各级党委、政府担负起中医药振兴的主体责任,完善管理体制,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投入责任,清理中医院长期负债,重大建设项目和医保基金预算适度向中医医疗机构倾斜。合理调整中医药服务项目价格,将适宜中医诊疗项目和院内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保。加强中药材和中医药产业的质量监管,建立质量溯源体系。鼓励制(修)订中医药团体标准,扩大经方、验方和民间偏方的研究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