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病秘诀:阴虚导致肝风内动如何是好?一个秘方仅仅六味药

文 / 金兰中医学社
2019-11-29 16:06

在中医治病的过程中,可以说辨证施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在众多辨证方法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当属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以脏腑为中心,是最为直观的一种辨证方式。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学好脏腑辨证,对于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基本成功了一半。

在运用辨证思维来辨证时,会发现有一些证型极其复杂,一个大证里面包含若干小证,而且每个小证既有共同点,也有异同点,既有某些内在联系,也有各自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特征。对于这种大证型,除了了解大证型的基本特征外,还需要对旗下小证型细细剖析。

而肝风内动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证型,主要特征是眩晕欲仆、震颤、抽搐等动摇不定的症状,而这种大证型旗下有着四大证型,也就是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种。其中,肝阳化风和热极生风大多是由风火相扇、阳热亢盛导致的,而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则属于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前面我们已经讲解了肝阳化风证和热极生风证,今天我们来讲解一下阴虚动风证。

阴虚动风证主要是由于汗、吐、下伤阴太过,导致阴液大量丧失,或者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消耗营阴;或者房事不节,斫伤肾阴;或者温热病后期导致阴液亏虚、筋脉失养,从而引起水亏火旺、阴不敛阳、筋膜失养、虚风内动的证候。在临床上,常以肢体拘挛,手足蠕动、震颤,眩晕耳鸣,两目干涩,五心烦热,潮热颧红,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弦数为辨证要点。

古人认为,“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所以阴虚风动之证主要就会出现手足蠕动、震颤,肢体拘挛的动风之证,同时还会有虚热之证,比如五心烦热、潮热颧红、口燥咽干、形体消瘦等。动风证与虚热证结合起来,就是阴虚动风证。

而出现阴虚动风证之后,应该如何调理呢?应该以缓肝息风、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的代表方剂有加减复脉汤。华岫云认为,“缓肝之急以息风,滋肾之液以驱热,如虎潜、侯氏黑散、地黄饮子、滋肾丸、复脉等方加减,是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厚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实下之法”。

加减复脉汤是清代名医、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吴鞠通创立的,全方由“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五钱、阿胶三钱、麻仁三钱”等6味药组成,是解决阴液亏虚的经典良方。全方以干地黄为君药,主要起到滋阴清热的作用;以白芍、麦冬、阿胶为臣药,主要起到滋阴养血、生津润燥的作用;以炙甘草和麻仁为佐使药,其中炙甘草补益心气、调中和胃;麻仁润肠通便。全方诸药合用,就能起到养血敛阴、生津润燥的妙用。

也许有人看到这个治法后会觉得奇怪,不是阴虚动风在肝风内动的大证型之下吗?怎么这个加减复脉汤从头到尾没有提到补益肝肾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何?这是因为阴虚动风的病机主要是阴液亏虚,而加减复脉汤的主要作用就是养血敛阴,阴液补起来了,也就没有肝风了。所以,这种治法类似于“三十六计”中的“釜底抽薪”。当然,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又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整体观与辨证辨病机的重要性。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