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医十年,谈谈我眼中的好中医“快、准、狠”!

文 / 厚和中医
2019-08-06 19:16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这篇文章来自一位粉丝投稿,讲述的是她与中医结缘的故事,特此机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下面是原文

刘医生在群里征稿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要写一写。

因为产假结束,刚上班很忙又要照顾两个孩子,每天挤那么一点时间写一点,断断续续写了好久……

09年最早知道中医的时候,还不知道叫中医,只知道是大夫,看病。

那还是小时候,我们一大家子都住在一个院子里,我的太姥姥年纪大了总是生病,每次都是我大姑把她从死亡线给拉了回来。

扎针,药丸是家里必备品,现在回想起来那种中药味还印象深刻。

后来大了一点,我们,包括我大姑,就从老家搬了出来,因为接触的少了,对中医的了解就变少了,我有时候在想,如果一直住在一起,是不是现在也会从事中医?嘻嘻

这几年接触中医,是我从爷爷面瘫开始,没有预兆的忽然面瘫了,眼歪嘴斜,吃饭手抖,在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我大姑带着针来了,手起针落,半个多月,完全康复,第一次这么确切的感受到中医的神奇,震撼于针灸的神奇,思想却停留在中医喝汤药疗效慢的概念。

后来,有了孩子,经常看各方面宣传抗生素的危害,心里对抗生素是排斥的,可是每次生病去看大夫,必开抗生素,无奈只能迷信民间偏方,孩子受凉赶紧喝姜水,喉咙疼上火喝鸡蛋水,磕碰抹点香油防止起包……

不得不说,老百姓数千年口耳相传的,反复实践的偏方确实大有智慧,非常实用,我们家老大只要不发烧,很少去医院,也许是因为用药少对身体干预少,也许孩子活动量大比较健康,老大上幼儿园以后很少因为生病请假,后来跟着范老师学中医才知道这些偏方也是我们中医的小小一部分。

去年年底,生了二宝,休产假,无意中关注了刘医生,认真看了几篇文章,发现了中医看病的思路,老师文章通俗易懂,这样概念里笼统的、片段式的中医知识通过看文章思路瞬间清晰。

我哺乳期,积奶高烧,为了不影响喂奶(去医院打抗生素明确要求不能哺乳),又去找了我大姑(守着中医就是方便,哈哈),几针下去,一剂汤药,烧就退了,彻底痊愈。恰好我同事也是积奶高烧,去医院打点滴,反反复复好几天,才彻底治好。这一次又坚定了我对中医治病的信心,说中医治病慢完全是误区,分病症,分大夫。

此时,刘医生开发热课,就报名学习,通过学习了解发热机理后也不害怕了,凑巧了,学完发热课,大宝(五岁)积食发烧,以前只要发烧到38.5,遵医嘱要喂美林,这次39.3也没喂,因为清楚发热机理心里并不害怕,带着孩子去扎针,然后喂了肥儿丸,第二天烧退了,并没有反复(上次三岁时候积食发烧两天,喂药三天,白天烧退,晚上反复)。

二宝三个月时有痰,按照刘医生讲的喂了健脾丸,也好了。

二宝现在半岁,前几天受凉发热,喂了微烫的白开水发汗,喂水,捂汗,第二天烧退彻底好了。

我的姥姥年前腿疼,几乎不能走路,各种化验治疗没有任何效果,听说有个年轻的大夫扎针特别神,一般一两次就能治好,便慕名前往,扎了两次,配合艾灸真的就好了,后来学习中医知识后,我就在想,大家总是走投无路才会想到中医去试试,如果提前用中医的知识调理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会少受很多罪。

后来也想通了,因为大家对中医的并不了解,太多伪中医灌输给大家错误的中医概念,所以看中医真的讲究缘分,碰到了就一定要珍惜。

最后,自己的一点感悟,中医来源于生活,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讲究身体的平衡。

还是从孩子说起吧,呃,我的关注点在孩子,“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警语是非常有道理的,要想保证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要有健康的饮食和正确的生活方式,吃饭七分饱,穿衣少三分,不饿不吃,不冷不穿,多吃五谷,少吃肉(荤素搭配均衡),多锻炼,少些自以为是的干预,孩子本身是有强大的调节能力。

比如吃多了,下顿就少吃点或者不吃,多运动,实在不行再用药。

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我们这些初入门的学生,连皮毛都不敢说懂。只是希望多了解些中医知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为挣钱太少,生不起病。(个人的想法,请老师把关,如果不对,就删了不要误导大家)

大家都说西医是具体的、精准的、快速的;中医是笼统的、整体的、治本的,曾经我深信不疑。

可是,现在我完全改变了想法,通过正确的辩证、用药,中医也可以是具体的,精准的、快速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是瑰宝是精华是最珍贵的,愿大家对中医多些了解,少些误区,只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我是中医老刘,如果你也对中医感兴趣,欢迎与我交流,微信:docliu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