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初探(一):审证求因、因证选药
点击文章末尾蓝色“了解更多”,体验【神黄名医馆】,体验在线问诊、智慧自诊、中医百科、在线购药
孙思邈为隋唐时期的一大医药学家,其学术思想 传承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受《诸病源候论》 及前代诸著作之影响,收集了民间单、验、秘方,并结合 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 翼方》两部书。两书中各专门设有一篇治疗消渴病的 方论,即《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一·消渴、淋闭、 尿血、水肿·消渴第一》载方 53 首和《千金翼方·卷 第十九·杂病中·消渴第一》载方 23 首,其所载药物 共达 142 味,如今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为了更好地 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对孙思邈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 作一初探如下。
孙思邈治疗消渴病时可看出他的治疗法则为审证求因、因证选药。在《备急千金要方·消渴》中记载有 五论分为五段,其中用药治疗有四论,根据《诸病源候 论》把消渴病分四个证候为消渴、内消、渴利、强中。 第一论,论饮食不节、饮酒无度,使三焦猛热、五脏干 燥、肠胃实热,病成消渴。第二论,论服石既久,小便多 于所饮,食物消作小便,病成内消。第三论,论服石后 则石性之热导致不交精自出为强中,亦由肾气不足而 导致渴利。第四论,论房室不节而又服石,真气虚耗、 石气燥热,导致或小便赤黄大便干实,或渴而且利,或 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每一段论述皆配合有若干方 药,并根据不同之症状则遣方用药亦不同。
如治消渴第六方( 黄芪、茯神、栝楼根、甘草、麦门 冬、干地黄) 与第七方( 治消渴,浮萍丸方。干浮萍、栝 楼根) ,两方虽能治消渴。但是前方以卫气不固,津随 汗泄而渴,故用黄芪。后方以肺气固结,津不行而渴,故用水萍,以其能开发腠理通行经脉也。再如治小便 数,第二十一方( 消中日夜尿七八升方。鹿角炙令焦, 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渐加至方寸匕) 、第二十二方 ( 沤麻汁服一升,佳) 、第二十三方( 葵根如五升盆大两 束,以水五斗,煮取三斗,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 ,清 代张璐《千金方衍义》言 : “鹿角补肾强阴,葵根寒滑利 窍。沤麻水散血通津。三方一敛阳精,一利津窍,一清 胃热,各有所宜 ” 。从此可见孙思邈用药时之考虑 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因证选药。
孙思邈认清消渴病或由饮食不节,或由饮酒无度, 或由快情纵欲,或由服石所害,皆导致或实热或虚热, 燥热伤阴成渴成利。故而立下治疗消渴病之大法为清 热滋阴,攻补兼施,如论曰 : “内有热者则喜渴,除热则 止渴,兼虚者,须除热补虚则瘥矣”。 清热法有侧重清实热,有侧重清虚热,有分清心 火、肝火、胃火,有侧重清肺热、清脾胃积热,清肾经妄 动之相火。药味包括苦寒以清热,和甘寒以清热生 津,如用栝楼根( 29 次) 、黄连( 16 次) 、生地黄( 8 次) 、 石膏( 7 次) 、知母( 7 次) 、鲜地黄( 6 次) 、黄芩( 5 次) 、 地骨皮、茅根、竹叶、大黄、葵根、芦根、升麻等。滋阴法 包括滋肾阴、补肺阴、养胃阴、养心阴、养肝阴,药味多 用甘寒微苦为清补之药,如用麦冬( 17 次) 、玉竹( 5 次) 、石斛( 3 次) 、天冬( 2 次) 等。
孙思邈治疗消渴病始终惯用清热养阴生津为大 法,然而若出现肾阳不足,下元虚冷,导致小便过多,或 肾气虚衰,气不化精,导致口渴多饮,亦不废温阳之 法。其用之不少药物,除有补阳之功,亦有填肾 精、补肾气之效。温补的药物包括: 附子、乌头、肉桂、 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杜仲、续断、细辛、干姜、鹿茸、 鹿角等。如第八方( 治消渴,日饮一石水者方。栝楼 根、铅丹、葛根、附子) 、第二十一方( 消中日夜尿七八 升方。鹿角炙令焦,末) 、第四十方( 主小便多或不禁 方。鹿茸、踯躅、韭子、桂心、附子、泽泻) 。
孙思邈非常注重三焦热在消渴病的发病机制当中,同样为清热药,选药时则重视药效在上、中、下焦有 所不同的发挥。如治疗渴利,第二十六方( 治下焦虚 热注脾胃,从脾注肺,好渴利方) 用竹叶、栝楼根、麦冬 清上、中焦热,用地骨皮治下焦热。第二十七方( 治渴 利虚热,引饮不止,消热止渴方) 以生地黄、地骨皮治 下焦热,用石膏、知母治中焦热,用竹叶、栝楼根、麦冬 治上焦热。再如治疗内消时论“服枸杞汤即效,但不 能长愈,服铅丹散亦即减”,枸杞汤方( 枸杞枝叶、栝楼 根、石膏、黄连、甘草) 专清上焦热而渴,与铅丹散( 铅 丹、胡粉、栝楼根、甘草、泽泻、石膏、赤石脂、白石脂) 专清下焦热而利,正如张璐所言“二方总解热毒,一解 上热,一化下毒”。
点击文章末尾蓝色“了解更多”,体验【神黄名医馆】,体验在线问诊、智慧自诊、中医百科、在线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