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带来和创造了大量的食疗药物方剂,丰富了中国食疗文化

文 / 妤朵花开
2020-10-11 11:29

中华饮食理论讲求医食同源,故而一直注重饮食食疗理论研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华食疗理论已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其中回族学者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元代以后,由于受回回医学的影响,我国的药膳食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回族带来和创造了大量的食疗药物方剂

回回医药自唐代传人中国,便以其特有的功效为人们所熟知,尤其在元代太医院设的回回药物院、回回药物局等权威机构的影响下,回回医药及其医术就变得越发神奇,甚至对其产生迷信心理。元代回回食品本身即是一种药品,在《饮膳正要》当中所提到的食品多具有食疗的作用。回族对中国食疗文化贡献很大。

在扩大中华食疗内涵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饮食理论

(1)提出了饮食平衡理论。在我国中医学界长期存在并流行“素食论”,认为素食利于消化,有益健康,肉食则是“烂肠之食”;而回族则认为荤素饮食应当相互搭配,要讲求平衡。

(2)发展了血气理论。血气理论是中华医学的基础,阴阳构气始生万物。回族学者将血气理论与穆斯林饮食理论结合起来论证伊斯兰教饮食禁忌的合理性,从而提出饮食与血气的关系论。“自死之物,气息虽无,血气透肉,且无明证,故不食耳。”尽管这一观点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但从一定角度丰富了中华饮食理论。

(3)发展了食物物性与人性的关系理论。中医很早就提出食物养性的理论,但该理论主要注重于饮茶一事,而回族学者为了论证清真饮食禁忌的合理性,将其扩展到所有的食物,认为任何食物对人性都有损益,性善者补人善,性恶者济人恶。所以,穆斯林不食用某些食品实出于修养人性、宗教性的考虑。

(4)丰富了我国的饮食卫生理论。回族饮食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古兰经》,此经书中饮食禁忌方面的规定就有: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9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由于这些禁忌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讲究清洁的卫生观念,从而将中国以前只讲求干净、合礼的卫生观又提高了。

清代回族学者刘智认为凡物自死,必有毒。从科学的角度讲,动物的血液也是容易传播疾病的,因此近代一些回族学者又从传染病学中找到了不食血液的科学依据。此外,回族在饮食器具的卫生方面一直都十分讲究,这一习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同时对我国的饮食卫生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