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高级吃货的必修课!

文 / 世康御医良药
2019-09-10 17:08

中国人号称自己是“吃货国”,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只要能吃的都不放过,同时还衍生出各种丰富的烹饪料理方法,中国人做饭好吃,那是世界公认的。但只了解这些怎么够?我们还深知吃能治病的道理呢。

说到食疗,你想到了什么呢?是乌鸡汤里加虫草花?是红豆薏米汤祛湿?是吃黑色食物补肾、吃肝脏补肝脏?这些都属于食疗的范畴,但真正的中医食疗还远不止这些,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医理,不信就听小编说道说道。

说到食疗不得不提“药食同源”,它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通过对食物四性五味的合理搭配,可以纠正身体里的偏性,比如寒性的加上甜味的食物,就有甘寒养阴的功效,苦寒搭配则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所以之前说的各种食补的理论依据,都是源于此。

相对于药,食物有着自己很大优势。正如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食疗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在我们日常的饮食中,也常常蕴含着很多四气五味的小学问。比如吃螃蟹要蘸姜醋汁,因为螃蟹性寒,生姜性热,寒热相抵,可以达到一定的平衡。做饭有经验的人知道,去除食草动物的膻味要用醋,因为食草动物味膻,是因为它得草木之精,性质发散,要用酸味的东西去平衡,故炖牛羊肉要放少许山楂出来的肉易熟更香。

中国的食疗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古代就有“食医”这样特设的职业,专门教人怎么吃,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营养师,但是其中的内涵则完全不同。夏商时期的伊尹可以算是食医的鼻祖,他所著《汤液经法》融合了天道、地理、食材、药材以及对人性的洞察,构建了完整的中药、方剂、治疗、食疗的理论体系。

所以食疗不是碎片化的养生建议,也不是简单食物药材的堆砌,它的精髓在于站在“天、地、人”的坐标里谈吃什么,要掌握这个精髓,就要学会看天吃饭、看地吃饭、看人吃饭。

听起来很玄奥,实际上非常简单。什么是看天吃饭?现在是什么季节、什么节气,今天是什么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之下我们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比如看看天空,都是雾霾,连天空都运化不佳,是不是该吃清淡的、好消化的食物?

看地吃饭考虑的是,是不是地道食材,它的性质是怎样的,是否适合食用。比如做阿胶的时候,最好取井水来制作,因为井水深藏低下属阴,而制作阿胶的目的也是为了滋阴;比如冬天地上什么都不长,就长萝卜白菜,而我们身体正是阳气内藏,体内偏热的状态,吃萝卜白菜这类性寒的食物,恰好调节了体内的阴阳。所以吃时令的瓜果蔬菜是非常适宜养生的。

看人吃饭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包括体质、今天的状态、心情等等,“胃喜为补,适口为珍”,胃觉得舒服,就是补益,吃着适口,就是珍品。“舒服”和“适口”看似简单,其实隐藏着“吃”里最深刻的奥秘。它意味着你能否将眼前这盘食物化为自己的精。如果吃着没滋味还强迫自己吃下去,不但不能化为精,还会成为身体的负担。

食疗不仅对食物有要求,对吃饭的人也有要求,尤其是吃饭的心情很重要。高兴愉快的时候,吃什么都行;不高兴的时候,再有营养的东西,吃了都堵在那儿不消化,最后堵起来形成了疾病。所以呢,吃饭的时候,不讨论问题,不纠结事情,不批判他人给人添堵,安安心心专心吃,才是真正会吃、懂得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