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来了,流鼻血皮肤痒?广州+送您这几份食疗方
天气变凉,
很多人开始出现咽干、咳嗽、鼻塞、流鼻血、
便秘乃至皮肤干燥、头发干枯……
对于“秋燥”这个说法
很多朋友们想必都不会陌生。
秋燥的一些常见食疗材料很多人也能如数家珍。
不过,你是否知道:
不同体质遇到秋燥会有温和寒的不同症状,
连初秋和深秋的“燥”都会有不同。
应对秋燥带来的干咳、流鼻血、便秘等烦恼,
是否有针对性的办法呢?
今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明教授给您专业建议。
“秋燥”还分温和寒
王明介绍,中医认为,秋天的疾病主要以“燥邪”为特点,燥为“六淫邪气”之一,容易从口鼻侵入人体,伤及肺气,临床上会表现为:
皮肤干燥,口、咽、鼻腔干燥,干咳无痰或少痰。
王明表示,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其发生的时间有所不同。
温燥
多发于初秋时节,夏天的热度还未完全消退,气温仍比较高。
临床表现:口舌干燥、舌苔偏黄、舌质红;口渴,喜欢冷饮,大便干燥;咳嗽容易出现气粗、气急。
饮食建议:如果是温燥之象,可以多吃梨、银耳、苦瓜等偏寒凉食物。
凉燥
多发于深秋,冬凉逼近,表现没那么多热象。
主要表现:身痛、头痛,恶寒无汗,口干,喜热饮等。
另外,燥邪除了和季节变化有关,和人体本身体质也有关系。热底的体质被燥邪所伤,容易表现为温燥;体质本身偏寒底,则容易表现为寒燥。这时,建议多食用温润的当季水果——杏。杏可以补水镇咳,但不可过量;杏肉不错,但杏仁有毒性,要避免用杏榨汁,以免过多吃进杏仁。
这些“燥”烦恼怎样应对?
也许你一直做的都不对
皮肤干燥
秋天的燥邪伤及人体阴津,导致人体水分不足,难以润泽皮肤,有的人就开始出现皮肤发干发紧,有人会起皮屑,严重的会皮肤发皱,甚至出现皲裂出血。
小窍门:蜂蜜加水喝比直接吃更好。
王明提醒,秋天喝蜂蜜水对于滋润皮肤特别有用。有些人喜欢直接空口服用蜂蜜,其实,蜂蜜加水调和后食用更好,这样可以避免糖分过多摄入,同时也能借助蜂蜜的良好口感帮助人体摄入更多水分。
燥咳不止
秋天一到,很多人在深夜或者晨起的时候,会出现喉咙痒、干咳不止的情况,这种咳嗽没有痰,或者痰少发粘,这是由于燥邪伤肺所致。
小窍门:滋阴润喉的食药材料适量就好。
应对秋燥引起的干咳,可以食用桔梗、玄参、麦冬这三味药材炖骨头汤喝,没时间煲汤的办公室人士直接泡水喝,也可以起到滋阴润喉的作用。蜂蜜雪梨水也有化痰止咳润肺的作用。
很多人问到,使用药材煲汤是不是要严格多少克数分量?专家提醒,根据家庭口味适量添加即可,过量导致药材味太浓没法入口,而作为食药两用的材料,也不是一定要严格到多少克数。
鼻敏感
秋天不少人群容易鼻子发痒发干、打喷嚏;严重的会流鼻血,尤其是儿童,鼻子痒的时候就会抠,伤及鼻黏膜,很容易流鼻血。这也是燥邪伤及肺阴,肺气耗损所致。
应对:建议增加空气湿度。
可以在夜晚睡觉时开启加湿器,或者放一盆水在房间里。有的人睡觉还开着空调,就更容易干燥了。可能的话,空调定个时,不要彻夜开启。
大便干结
拉不出来的尴尬,不少人都会在秋起之时遭遇。尤其是现代人熬夜多、还流行聚餐吃点麻辣火锅、麻辣烫。秋来的时候还保持着这些习惯,口欲满足了,“菊花”可是很受伤的。
应对:润肠要先润肺。
很多人一提起大便干结,自然想起喝点“火麻仁”凉茶润润肠。王明说,其实润肠要先养肺阴。中医认为,秋燥侵犯于肺,肺燥会引起肠燥,所以秋天多食用润肺食材,煲汤、煲粥时可加入天冬、麦冬、石斛、玉竹、百合、桔梗等食药材。必要时也可加点麻子仁润肠通便。
防秋燥要“少辛增酸”
王明介绍,酸苦甘辛咸五味,适应不同季节,总的原则是五味调和,秋季要“少辛增酸”。
少吃辛辣 ,辛辣吃多了,发汗厉害,本来就水分不足,再进一步流失,属于“宣发”。
多吃酸 ,则是属于“收”,可以补养肺气,也有助于养肝。酸味的乌梅、橘子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山药、芋头、莲藕等也是秋天健脾的好选择。莲藕生吃是滋润的,煮熟之后则偏温热,秋季莲藕切片凉拌就很好。另外,马蹄生吃,或与甘蔗、茅根、红萝卜一起煲水喝也非常滋润。
晨起的早餐,主食可吃小麦、小米、绿豆、红豆等粗粮,滋润生津;放多一点糯米,也有很好滋补作用;蔬果可挑应季的萝卜、秋葵、南瓜、柿子、莲藕。
小儿秋燥要注意健脾
小朋友也是容易产生秋燥的群体,尤其表现在鼻出血上。王明建议,秋天宝宝多喝水是最重要的,尤其要注意少量多次,同时可以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如梨子、苹果等。
孩子不爱喝白开水的话,可以把银耳熬到起胶,滤掉汤渣,把汤给孩子喝;新鲜的水果榨汁加水,也是可以的。不要加糖,要利用天然食材的甜味。水果蒸、炖也可以。
孩子秋燥,还容易出现口角潮红、起疱,西医上认为是缺乏维生素B, 中医则认为与脾虚有关,此时吃山药最适合。宝宝的辅食加山药泥;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将山药蒸熟以后切小块吃。
珠江医院专家名片
王明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竭、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眩晕等。同时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中西医结合慢性病管理模式,对于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出诊时间:星期三上午、星期四下午
来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