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要分早中晚 推荐的几款食疗方你不妨试试

文 / 南湖晚报
2017-10-15 18:11

秋季养生要分早中晚 推荐的几款食疗方你不妨试试

N漫画 张利昌

秋天分为早秋、中秋、深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特点。中医建议,秋季养生也应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对策。

早秋时节宜护脾健脾

早秋即初秋。此时暑热未完全消退,湿气还盛,此时人体的胃肠功能经过一个盛夏的消磨,正处于一年四季中最为脆弱的时期。

人们常有春困秋乏这样的感觉,主要是盛夏季节脾胃被暑湿之气伤困,初秋寒凉之气稍起,脾阳之气难以舒展,所以入秋之后人们大多有困乏的感觉,严重的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无力等症状。所以在初秋时节,应该在生活中注意补温阳、健脾除湿。

那么,怎样护脾健脾除湿?

1.多吃祛湿热的食物或药物。祛湿的药物最常用的是香薷。《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2.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如茯苓。除此之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可常食用山药、茯苓、白扁豆、薏米、莲子、陈皮等。

3.忌食生冷食物。尽管立秋后天气尚热,但阳气已开始收敛,阴气已慢慢增长,过多吃阴寒食物易损伤脾阳,应少食西瓜、香瓜等寒凉瓜果。

4.采用穴位按摩的养生方法。初秋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三穴每天按100次,不失为一种保养肠胃的好办法。

为你推荐健脾食疗方。

【茯苓山药粥】

材料:取茯苓50克、山药30克、薏米30克、莲肉(去心)15克、大枣10枚、小米50到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材料洗净一同放入锅中,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中秋时节宜防燥润肺

中秋前后,暑热散尽,天气逐渐变冷,加上气候干燥,很多人常常会有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及大便干结等燥热表现,此时要注意防燥润肺。

中医讲“秋主燥”,秋燥除了易伤肺之外,也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情况。我国民间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是说秋季阴盛于外而虚于内,若不能养阴就易生热病,就是大家说的“上火”。

那么,怎样应对秋燥?

为防秋燥,可多吃些新鲜瓜果,如梨、柿子、柑橘、石榴、葡萄、大枣、香蕉、荸荠、柚子、甘蔗等,这些水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具有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功效,是预防秋燥的最佳辅助食品。除水果外,还可多食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百合等食品以及豆类及豆制品,还有食用菌类、海带、紫菜等,可养阴润燥。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百合、杏仁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

为你推荐润肺食疗方。

【白梨川贝羹】

材料:绥中白梨500克、川贝10克、蜂蜜50克。

做法:将白梨削皮去核切碎,川贝研成细末,和蜂蜜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大火上烧沸,改小火煮10分钟即可。

作用:生津止渴,润肺止咳。

深秋时节护肺又护心

肺脾虚弱的儿童和经常发生呼吸道感染、慢性肺病的中老年人切不可“秋冻”。这类人群,不注意防寒的话,寒邪会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不能着凉受冷。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

对于脾胃虚弱或患有胃肠病的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患者,着凉后容易复发。中医认为,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吐或泄,或胀或痛。

深秋季节,患有骨关节病的患者,对足、颈、肩、腰、膝关节要加强保暖,当然就更不能挨冻了。

为你推荐深秋食疗方。

【人参天麻牛尾汤】

材料:人参10克、天麻20克、当归10克、牛尾500克、生姜50克。

做法:牛尾切块,加入上述材料,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文火慢煮60分钟,加入调味品后食用。

作用:滋补肝肾,温阳补气。

(摘自《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