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除了“注意营养”,还需关注“肠道菌”

文 / 营养医师曾瑶池
2020-03-03 00:31

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大家充分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良好的营养能有效保障机体免疫功能发挥作用,增强抵抗病毒感染能力。与此同时,“肠道菌”也不容忽视。肠道菌群对机体的健康与营养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参与人体的消化、营养吸收、能量供应、脂肪代谢、免疫调节、抵御疾病等诸多方面。

肠道菌群的作用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最复杂和种群数量最大的共生微生物,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过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

(1)参与物质代谢和营养合成。首先,肠道菌群可以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复杂多糖,为机体提供能量。其次,肠道菌群可以合成某些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如短链脂肪酸(SCFAs)、维生素K、生物素等。此外,肠道菌群参与了外源性物质(如药物)的代谢,影响其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

(2)免疫调节作用。肠道菌群对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均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利用粪便上清液中的微生物菌群可快速恢复无菌小鼠的黏膜免疫。

(3)帮助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入侵时,数量众多的肠道微生物可以“稀释”致病原,通过与其竞争保护机体。此外,肠道菌群还可通过产生抗菌物质保护机体。

食物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

饮食在决定肠道菌群的组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成分是维持和调节肠道免疫的必要因素,营养缺乏或不适当的营养摄入会引起菌群失调。当肠道菌群失调,不仅影响肠道功能,还影响远端器官,如口腔、肺、大脑、肝脏、阴道等,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包括肠道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肺部疾病(如哮喘、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生(图1和表1)。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利用;同样,不同的营养成分也会制约着肠道微生物的生长与增殖。营养物质与微生物之间存在互作机制,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维持着肠道微生态平衡。(1)蛋白质:含植物蛋白的谷薯类食物、含大豆蛋白的豆类、乳清蛋白增加肠道有益菌(如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属),减少致病菌,维持肠道黏膜完整性,抗炎。富含动物蛋白的红肉(如猪、牛、羊肉及其产品),增加拟杆菌属和另枝菌属,增加炎症性疾病发生风险。(2)脂肪:多不饱和脂肪酸(如鱼油),增加肠道有益菌,具有抗炎作用,建议选择橄榄油、茶籽油、亚麻籽油等植物油作为烹调油,适量选择坚果,如南瓜子、开心果。饱和脂肪酸减少肠道有益菌,增加炎症反应,建议少食或不食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油、调和油、肥肉。(3)碳水化合物: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如杂粮、豆类)能够选择性刺激结肠中有益细菌的生长。益生元是指一种不被上消化道消化的营养物质,直达结肠能选择性刺激一种或数种生理性细菌生长增殖,从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主要包括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水苏糖等数百种低聚糖类以及抗性淀粉。(4)膳食模式:饮食习惯是肠道菌群多样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推荐选择地中海膳食模式,增加肠道有益菌,具有抗炎作用。地中海膳食结构主要特点为富含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每天350克左右)、水果、蔬菜、豆类、果仁等;每天食用适量的鱼、禽、少量蛋、奶酪和酸奶;每月食用畜肉(猪、牛、羊肉及其产品)的次数不多,主要的食用油是橄榄油,大部分成年人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富含动物蛋白、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且缺乏纤维、益生菌、植物化学成分、维生素及矿物质的“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可能造成肠道菌群失调,不推荐选用。

“肠-肺轴”双向调控

“肠-肺轴” 是指肺与肠道的双向连接(图2),即一方面肠道菌群对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影响,另一方面肺部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造成的菌群紊乱也能通过免疫调节影响肠道。

肠道是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功能的改变通过共同黏膜免疫系统影响到呼吸道。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等代谢物通过血液流动刺激肺部的免疫反应,并由肺部的不同因素(如细菌、病毒、脂多糖)影响肠道的免疫反应。SCFAs 被认为是影响炎症的一组代谢物。当肠道细菌发酵产生 SCFAs 时,能促进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的生成。当单核细胞迁移到肺部时,能抑制初始 T 分化为 Th2 细胞及促进幼稚 T 细胞分化成调节性T细胞。除了代谢物外,由多种抗原诱导的免疫细胞通过这两种器官之间的淋巴管移动,从而调节这两种器官的免疫反应。

益生菌调控肺免疫

益生菌是调节机体微生态失衡的有效途径,能促进黏膜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并对黏膜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不仅调节胃肠道免疫功能,还可以影响全身免疫系统。研究显示,口服益生菌可增强呼吸道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身体的不同部位的黏膜微生物定植与呼吸道中黏膜免疫之间具有相关性,益生菌已经显示出能够降低上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的能力。

益生菌对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可明显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感染时间、频率、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益生菌防治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详见“面对疫情,良好的营养是最长效的疫苗”。对呼吸道反复感染的患者,建议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

参考文献

[1]时晨,林丽丽,谢彤等.基于“肺-肠”轴探讨肺、肠微生态对肺部疾病的影响[J/OL].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

[2]AnandS, Mande S S. Diet, Microbiota and Gut-Lung Connection [J]. Frontiers inmicrobiology, 2018, 9(2147.

[3]DumasA, Bernard L, Poquet Y, et al. The role of the lung microbiota and the gut-lungaxis in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J]. Cellular microbiology, 2018,20(12): e12966.

[4]Brown K, Decoffe D, Molcan E, et al. Diet-induced dysbiosis of the intestinalmicrobiota and the effects on immunity and disease [J]. Nutrients, 2012, 4(8):1095-1119.

[5]DelChierico F, Vernocchi P, Dallapiccola B, et al. Mediterranean diet and health:food effects on gut microbiota and disease control [J]. Int J Mol Sci, 2014,15(7): 11678-11699.

[6]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版)[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6):621-631.

[7]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8]Fujimura K E, Lynch S V. Microbiota in allergy and asthma and the emergingrelationship with the gut microbiome [J]. Cell host & microbe, 2015, 17(5):592-602.

[9]JennyMjosberg, Rao A.Lung inflammation originating in the gut[J].Science, 2018,359(6371):36-37.

[10]Bermudez-BritoM, Plaza-Diazí J, Munoz-Quezada S, et al. Probiotic Mechanisms of Action [J].Annals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2012, 61(2): 160-174.

[11]Kiely BP, O Mahony LD, Lawson DA.Methods of treating arespiratory conditioncomprising probiotic treatment: US, US20080118473[P].2008-05-22.

[12]Kalima K, Lehtoranta L, He L, et al.Probiotics and respiratory and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fections in Finnish militaryconscripts a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ed study[J].Benef Microbes, 2016, 7(4):463-471.

[13]Kalyuzhin OV, Afanasyev SS, Bykov AS.Probiotics as stimulators of immuneresponse against pathogens in the respiratorytract[J].Ter Arkh, 2016,88(5):118-124.

[14]Li K L, Wang B Z, Li Z P, et al. Alterations of intestinal flora and theeffects of probiotics in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J]. World J Pediatr, 2019, 15(3): 255-261.

[1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国家卫健委.

营养科门诊

周一至周日都有出诊

(详见深圳市中医院或160预约挂号平台)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华路1号

营养科办公室电话:0755-23987176,内线2340

营养门诊电话:0755-88607543,内线2429


自动回复指引:欢迎关注【营养医师曾瑶池】微信公众号!回复:肾病、糖尿病、肿瘤、痛风、高血同、骨质疏松、骨健康、血管钙化、减肥、体重管理、儿童营养、妇幼营养、大众营养、手术、术科营养、膳食、药膳、肝病、吞咽、精神疾病、节气养生、食品安全、讲座,即可获得对应专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