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总是情绪暴躁乱发脾气?检查一下食谱中是不是缺少这5种食物
我们都知道有些食物和饮品可以影响我们的神经中枢。
比如,喝一杯咖啡可能让你更亢奋,因为咖啡中的咖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
再比如,喝一杯暖暖的甘菊茶,会让你的心情更平静,因为甘菊中的色氨酸有镇定作用。
同样的,对于宝宝而言,也有一些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减少暴躁的食品。
如果宝宝经常情绪焦虑、暴躁,也有可能不单单是控制情绪的能力问题,而是因为他的机体缺少了某种营养物质。
下面是五种最能帮助宝宝冷静下来的食物,老母亲速来自查一下,它们有没有经常出现在宝宝的食物清单上?
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及其他食物
橙子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一种能降低应激激素(压力荷尔蒙)水平的营养素,同时还能增强身体的免疫系统。
实际上维生素C已经被发现可以抵抗由应激激素皮质醇造成的脑细胞损伤。
一项研究发现,维生素C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地从紧张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在这项研究里,当人们在紧张事件之前服用维生素C,血压和皮质醇水平会更快地恢复正常。
另外,压力会使我们的身体释放比心情愉快时更多的自由基。
维生素C有助于控制自由基,修复身体,保护身体免受压力的累积影响。
除了橙子,还可以给宝宝提供这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 蓝莓
- 芒果
- 草莓
- 甘蓝
- 绿叶蔬菜
- 西兰花
- 青椒
扁桃仁(巴旦木)
如果宝宝不过敏,那么巴旦木绝对应该成为他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巴旦木里面富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有助于减轻压力:
- 维生素E:用来对抗与压力有关的自由基。
- 维生素B:使我们在压力下更有弹性。
- 锌:保持平衡情绪的关键营养素。
- 铁:有研究表明,体内铁含量低更容易引发大脑疲劳,这会增加焦虑。
- 镁:可以减轻压力。
很多妈妈一听坚果,就退避三舍,确实,经常会看到坚果引发的气管异物案例。
但其实,坚果可以变换很多方式,掺进宝宝的食谱里啊。
1岁之前可以把巴旦木打成粉,拌进辅食泥里。
随着宝宝咀嚼能力增强,可以碾碎,放进食物或酸奶里。
但是要注意,3岁之前,最好都不要让宝宝直接吃整颗的巴旦木,可以切成1/4或1/2。
我还见过一位妈妈,把扁桃仁泡软了,给娃直接当手指食物。
所以,咱也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妈妈肯用心,没有咱娃吃不到嘴的美食。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
omega-3脂肪酸可以预防压力荷尔蒙的激增,从而改善我们的整体情绪。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中,服用omega-3脂肪酸补充剂的学生焦虑程度降低了20%。
而且研究人员建议最好的补充方式是把这些富含脂肪的鱼类引入日常饮食,而不是单纯的服用补充剂。
根据《焦虑手册》的作者乔纳森·戴维森和亨利·德雷尔的说法,大脑中omega-3脂肪酸的缺乏可能与焦虑症有关,将这些食物添加到饮食中可以帮助缓解焦虑症状。
Omega-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人体无法自行合成,只有靠食物补充。
富含脂肪的鱼类有:三文鱼、海鲈鱼、鲑鱼、沙丁鱼、鳕鱼、鲳鱼、金枪鱼、凤尾鱼等等。
“清蒸”是最完整的保留食材营养成分的方式,但如果娃不喜欢,也可以做成小鱼丸、包成小饺子、熬成鱼肉粥...
富含色氨酸的食物
你知道为什么吃完某些食物之后会觉得困困的吗?
那是色氨酸的作用。
色氨酸是一种已知的、能够产生化学物质的氨基酸,如大脑中的5-羟色胺(大脑中的血清素),它能使我们感到更快乐,更放松。
其他含有色氨酸和缓解焦虑的食物包括:
- 牛奶
- 香蕉
- 燕麦
- 大豆
- 坚果
- 花生酱
- 芝麻
这些食物都可以变换花样,做成加餐或小零食提供给宝宝。
全谷物
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如全麦,可以提高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帮助我们放松和冷静下来。
它们还能稳定血糖,改善焦虑症状,因为低血糖也会让人感到焦虑。
全谷物为什么可以减轻焦虑?
- 它们富含镁,镁缺乏会引起焦虑。
- 它们含有色氨酸,它会转化为大脑中的血清素。
- 它们在减少饥饿感的同时创造了健康的能量,这对控制焦虑非常重要。
复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包括:
- 燕麦片
- 糙米
- 全麦面包
- 意大利面
C妈说
这五种食物,不仅只适合宝宝,大人也合适哦。
毕竟,说起压力和焦虑这种事,成年人可是比娃在行多了。
多吃这5种平静食物,至少在机体功能上,不会拖你情绪的后腿。
文中食物的种类,也只是列举了部分,知道了“平静饮食”的关键成分,大家也可以自己寻找新的食谱。
头三年的营养,尤其是大脑的营养,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健康,想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必须让娃吃好喝好啊!
本文观点参考:
The Anxiety Book: Developing Strength in the Face of Fear Paperback – February 3, 2004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Fish Oil) Supplementa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linic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pg